发文单位: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年05月09日 |
标 题: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玉政办发〔2022〕4号 |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3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园区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9日
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第一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第二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成效凸显
第三节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节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不断深化
第五节改革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机遇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四章推动海陆联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构建高质量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培育壮大临港产业
第三节做优做强腹地产业
第四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推动产业集聚和园区提质发展
第六节加强两化融合及科技创新
第五章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业
第一节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二节发展电子商务
第三节发展现代金融业
第四节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第六章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打造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
第二节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
第三节打通连接经济区各市的重要通道
第四节构建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新通道
第七章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第一节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城市
第二节加快建设重点新区新城
第三节推进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共同构筑“双循环”开放合作重要战略支点
第一节推进国内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
第二节推进国际多渠道开放合作
第三节提升开放交流平台水平
第九章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第一节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第二节推动北部湾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第三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第十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
第三节推进营商招商稳商
第四节强化监督考评
附图
前言
当前,广西正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玉林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一员,具有近海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位优势,编制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是适应新形势有效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打造“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的需要,是培育壮大临港产业、发展向海经济的有力保障。
本规划依据《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编制,规划范围为玉林市行政辖区,重点规划龙潭产业园区及玉港合作园、铁山港等与玉林市向海发展关系密切的临海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规划重点衔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上位规划,同时协调玉林市本级《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玉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重点谋划发展向海经济、强化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深化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等。规划主要阐明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在“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和实施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玉林市打造好向海经济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玉林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东融”和“南向”发展方向逐步确立,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自治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发凸显。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全面推进“大交通、大城市、大产业、大商贸、大田园”战略,推进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龙潭产业园区、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四大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培育发展临港大工业,白平产业园纳入龙潭产业园区统一规划、一体化发展。不断推动海陆空立体化交通建设,打通玉林市出海通道。2016—2020年,全市GDP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8家,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4%。近年来,玉林市荣获“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活力城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并以实际行动着力打造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南方药都”、“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新的节点城市、新兴临港工业强市和广西乡村振兴示范市。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积极发展向海经济和腹地经济,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热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签约项目494个、合同投资4677.26亿元,成功引进正威国际、华友控股、柳钢集团等一批大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向海经济发展,以龙潭产业园区为核心集聚区,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三个千亿级产业链初显雏形。2020年,龙潭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正威新材料产业城实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正威深圳工厂整体搬迁项目已竣工投产;柳钢中金500万不锈钢基地一期已实现投产,不锈钢冷轧项目和高端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300亿元的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一期开工建设,电子铜箔子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大力推进腹地经济发展,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玉柴纯电动商用车项目建成投产,玉林市装配式建筑与现代绿色建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柳州医药玉林物流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大参林二期、岭南药业等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项目加快建成投产,高端服装绿色制造基地等服装皮革补链项目加快推进。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玉林市出海新通道,不断夯实向海发展的交通支撑。“建高铁、修机场、造码头”三件大事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玉林至岑溪(粤桂省界)段开工建设。玉林福绵机场实现通航,开通往北京、上海、深圳、海口等城市的航线,大大缩短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地的行程距离。“借地”建港,铁山港东岸2个10万吨级码头泊位建设不断推进,铁山港东岸沙尾作业区2个20万吨级泊位及配套航道工程启动前期工作。玉林至湛江、荔浦至玉林、松旺至铁山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浦北至北流(清湾)、南宁经玉林至珠海、南宁至湛江(南宁至博白那卜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北流至化州宝圩(广西段)、苍梧至容县、平南至容县、容县至信宜(广西段)、玉林至浦北、博白至高州(广西段)、贵港经兴业至博白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随着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加快建设,有效构建玉林与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1-2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夯实了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支撑。
“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全面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大城市”战略,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城乡发展步伐加快,玉北同城化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城市框架不断拓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拓展至77.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49.75%。玉林市全方位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加强与“两湾”城市、沿海各省市的互通合作。2016年,玉林市加入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功举办第6届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广播电视交流与合作会议和走进北部湾联合采访活动,五年来参加4次该项活动,通过媒体合作和交流,加强了与北部湾城市之间的相互推广和宣传。2018年,玉林市全域纳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建设,通过产业发展、交通旅游、城市建设、金融科技、通信网络、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拓展玉林市开放合作的发展空间。2019年,第二届北部湾城市运动会在玉林顺利举办,推动了玉林市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五年来,成功举办2届玉博会、4届药博会,以及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第十七届全国村长论坛等重大系列展会活动,助推了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荣获首批“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获评为2020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之一,被定为全区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试点市和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试点市,52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北流市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案例。2017年,自治区首个跨市级行政区成立的新区——龙港新区成立,新区包含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玉林市积极探索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建立《玉林、北海两市推进龙港新区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两市两园区工作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推进合力。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在铁山东港产业园与北海市合作共建“玉港合作园”,拓展龙潭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出台《玉林市九洲江流域水质条例》《玉林市南流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推进九洲江、南流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九洲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五联六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推广,南流江治理获中央环保督察办列为广西“督察整改看成效”2个典型案例之一。
从国际看,全球新格局带来新机遇。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兴起。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向多元化、区域化、本地化调整,倒逼我国建立更完整、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为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培育跨国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变道超车”“换车超车”,深化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带来新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总体迈进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新变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之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升级,将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从区域看,广西迎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格局的发展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国际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新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将迎来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广西作为陆海最靠近东盟的地区更是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将进一步发挥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深耕东盟、拓展RCEP、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助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当前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提质增速,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部署稳步推进。在多重政策效应叠加下,广西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日益凸显,将迎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格局的发展期。
从玉林看,玉林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自治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实施,为玉林市发展释放大量的政策和改革红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自治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加速兴起,为玉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带来重大机遇。《“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玉林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区位,具备联动“两湾”发展的良好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形成了较强支撑能力,玉林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国际经济仍处于下行小周期,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商品和服务贸易断崖式下滑或“休克”式的中断,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仍然不容乐观,“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为其主要特征。另外,疫情导致全球世界范围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甚至“断裂”,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未来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秩序将发生深远变革,积极主动重构和融入新的全球供应链是各经济主体面临的严峻挑战。
国内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改革攻坚面临利益关系深层次调整的矛盾,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对外开放面临疫情影响、产业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威胁,受贸易摩擦影响外需形成不足,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在一起,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将使我国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广西发展相对滞后,外部竞争加剧。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加强,内陆地区加速开放,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失,广西面临开放平台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广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短板弱项不少等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发展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区情。
区域大竞争格局中,玉林市竞争优势不断缩小。在全国特别是全区区域大竞争的格局中,玉林市在产业、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缩小。玉林市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创新驱动能力较弱,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待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突出,导致玉林在区域竞争中存在不利短板。同时,玉林市开放程度较低,园区基础设施较薄弱,临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略显滞后,发展向海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建设用地、资金和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偏紧,导致玉林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向海发展方面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
第三章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总要求和“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四个新”总要求、四个方面重要工作,锚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1+1+4+3+N”目标任务体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龙潭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全力推进向海经济,以铁山港东岸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为抓手打造出海新通道,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海陆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及北部湾城市群的合作交流,将玉林市打造成为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新兴临港工业强市,全力建成“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
坚持陆海联动、向海发展。坚持陆海联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进一步开拓海、陆、空交通通道,提升交通枢纽等级和地位。加快玉林由内陆开放型向临海开放型转变、由腹地经济向临海经济转变、由内陆城市向临海城市转变,形成向海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产业为基、产城融合。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积极培育壮大临港产业,做优做强腹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业,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彰显城镇文化魅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两湾融合、开放发展。利用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主动融入“两湾”产业、资金、土地、人力、交通、环境、技术等要素体系,把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提升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产业分工,打造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绿色发展底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惠共赢,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玉林。
至2025年,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排名稳居广西第一梯队地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进一步融合,经济实力和竞争位势稳步提升。
至2025年,区域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协作高效推进,在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中承载更多新功能,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著增强。
至2025年,向海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临海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腹地经济显著提升,产业错位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向海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链初步形成,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初步建成。
至2025年,区域性交通枢纽全面建成。海运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实现铁山港东岸2个10万吨码头建成通航,20万吨码头加快建设,与湛江港、洋浦港协作加强,出海通道进一步畅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多式联运进一步发展,“铁公海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
至2025年,开放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显著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外加工贸易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加快形成。“港产城海”进一步融合发展,新区新城建设实现新提升,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大城市初步构建。
至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与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和大湾区城市生态联防联治和生态保护合作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河流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和战略功能地位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进位争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玉林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位居全区前列,建成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龙潭产业园区建成万亿级园区,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工业强市;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效果显著,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建成区域性现代化宜居宜业宜商的公园城市,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美丽玉林建设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完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品质生活基本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竞争,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培育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链,做强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特色轻工产业等腹地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建成“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十四五”期间,利用3—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振兴,立足现状产业和载体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两带、两板块、多支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强市。
——“两带”。即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和向海经济发展产业带。
——“两板块”。即临港产业板块和中心城区产业板块。
——“多支点”。包括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陆川县工业集中区、博白县工业集中区和玉林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区等。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加快培育三大临港产业链。围绕打造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要求,以龙潭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切实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三个临港产业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华友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银亿8万t/a电池级结晶硫酸镍、正泰新能源5GW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基地、广西宸宇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重点发展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电池组件、电芯制造、PACK封装、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上下游产业,打造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柳钢中金为龙头,加快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建设,依托龙潭产业园区高端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先进研发技术,重点发展基础不锈钢、高端不锈钢、不锈钢制管、不锈钢型材加工、不锈钢装饰制品、不锈钢橱柜、厨卫制品、卫生器皿、表面工艺品、锁具等产品,同时加强与北海诚德不锈钢有限公司等经济区内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打造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为主要抓手,重点引进阴极铜、铜杆、精密控制线缆、电线电缆、铜合金等企业,积极对接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引进南方电网电力电器设备生产项目,联合超华高新铜产业基地、欧一高能电力器材项目等重点项目,同时加强与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经济区内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打造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用活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玉林市工业综合资源利用基地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三块招牌,依托龙潭产业园区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和现状废铜镍回收利用、废不锈钢加工利用产业基础,拓展节能环保上下游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金属废料处理、节能环保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示范工程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有序发展,开发资源回收的关键技术,加大节能环保分选、拆卸、分离、无害化处理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等试点推广力度,建立工业化示范项目,助推北部湾再生资源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依托临港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与北海、湛江等地的海洋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零部件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性服务业和海洋商业性服务业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实现玉林由临海发展向借海和用海发展的转变。
发展临港区域特色产业。依托临港地区龙潭、松旺、双旺、沙陂、大坝等乡镇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以木材加工、木制品加工、环保家具制造等林产加工业,以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品、中药材贸易等为主的中医药产业以及以制糖、特色果蔬加工、水/海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丰富临港工业体系,带动临港乡村产业振兴。依托龙潭镇及周边乡镇富含膨润土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有主导产品的大型公司,并以此为平台,不断加强膨润土资源的深度研发和精深加工,生产具有广泛应用的建材生产粘合剂、悬浮剂、农业畜牧业肥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以及有机膨润土等产品,做到产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培育膨润土产业链条。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建设,发挥基础优势,突出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聚焦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制造业,布局发展内燃机产业链、低压电器电机产业链,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三个临港产业链形成五大制造业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制造业强市。以玉柴集团为龙头,大力推动玉柴“二次创业”,重点引进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配件,发展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尾气处理系统等,加快构建和完善内燃机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力争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到52%以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广西内燃机全产业链。加快传统电机企业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低压电器电机产业,扶持壮大重点低压电器电机企业,引导重点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重点发展熔断器、低压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电子通讯器材等低压电器,培育发展低压电器电机产业链。
振兴特色轻工业。推进轻工业振兴崛起,加快补齐产业短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六大轻工产业链,将玉林市建设成为广西轻工业产业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链,重点发展纺织化纤原料、面料、品牌服装、牛仔服饰、休闲服饰、针织服饰、鞋帽、家用纺织产品、配件及辅材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依托玉州区牛腩粉产业园、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重点发展香料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禽畜肉类产品深加工、乳制品深加工、休闲养生食品、冷冻及罐头食品、富硒保健食品等。发展板材家具产业链,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弯板等,配套发展林化产品、塑胶制品、轻化产品,家具重点发展办公家具、现代多功能家具、全屋定制家具、个性化橱柜、住宅精装家具。发展黑白家电产业链,重点发展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烤箱、冰箱、空调、影音设备、电脑信息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通信产品、电子教育产品、电子娱乐产品以及热水器、电暖器、风扇、灯饰照明、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发展五金水暖产业链,重点发展供排水系统、采暖系统、厨卫系统的水嘴、淋浴器、落水、便器配件、喷洗按摩浴缸配件、阀门、管道连接件等五金配件,配套发展精细化工、表面处理等。发展中医药产业链,依托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积极与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立战略合作,以医学创新合作为切入点,促进玉林中医药与国际医药产业合作,重点发展中成药、特色药、生物药、养生保健药妆、医疗耗材以及康养设备医疗器械、食品制药装备等,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大力培育信创产业,完善玉林市新兴战略产业布局,建设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和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重点支持清华同方计算机玉林生产基地为龙头的信创产业加快发展,通过龙头带动和创新引领,力争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三电(电池、电蓄动、电工系统)核心零部件,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燃料电池产业园,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延伸,推动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类3D打印材料。加快石墨烯制备技术、上下游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打造石墨烯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围绕钢、铜、镍、稀土等金属产业,研究开发新材料。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汽车拆解、废旧电池回收、家用电器回收处置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废水垃圾污泥处理、金属表面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特色原料药、小品种原料药以及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制剂新药,积极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防疫物资产品。
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创建行动,集中力量打造广西时代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千亿元级企业,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正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500亿元级企业,培育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为百亿元级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科学谋划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期措施和长远战略,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和技术扩散等,支撑、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申报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立资本运营中心,支持和协助其通过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知识产权质押等形式在境内外融资。
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开展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鼓励引导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锻长板补短板,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新格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大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机械、建材、板材、陶瓷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推进工业项目入区进园,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规划建设26个轻工产业园。推进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促进城市功能与园区功能有机联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同步建设。加强道路、供水供电、物流配送、信息通讯、标准厂房、环保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积极承担人口安置功能,提升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商业贸易、居住等功能。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推进园区管理去行政化改革,探索实行“管委会+公司”园区管理模式。科学划清管委会与公司的职责边界,园区建设运营由公司承担,政务服务由管委会承担,构建灵活畅通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试行纯公司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赋权改革,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到园区;对暂时不宜下放的管理权限,实行审批“见章跟章”制度。探索投资项目集成审批服务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行“一园通办、一窗全办、多证合办”,实现“办事不出园”和“拿地即开工”。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贡献率,让“寸土”生“寸金”,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创新园区建设模式,促进工业地产快速发展,以玉林现有各产业园区为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政策创新为手段,开发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工业地产项目。推动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行聘任制、年薪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努力再造“两个玉林工业”,围绕打造“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的战略目标,以产业数字化为手段全力推动制造业赶超和轻工业振兴。深化大数据智能化融合应用。推动工业、医疗、教育、物流、金融、媒体等领域行业云平台建设,鼓励各行业上云用云。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动电商与地方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以机器人应用为特征的改造升级,创建“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在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健康食品业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和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推动核心软硬件、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引导传统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向互联网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面向机械、陶瓷、林产等传统产业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应用,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
推进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两个产业方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立园区(或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努力实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一批产业化基地,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优化提升陶瓷、林产、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传统工业创新改造提升。
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与我市产业基础相结合,推进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建设,培育机械产业、新材料产业国家认可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玉林高新区的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有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以创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无缝对接;以园区为主体创建一批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将园区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集聚区,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基地。引导和支持多元主体盘活自有工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闲置厂房、楼宇和存量土地等改(扩)建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市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众创空间,利用“互联网+”,建设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创客对接的工业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玉林市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人才智库;加快现有载体转型升级,建设成为具备创业培训、投资功能、专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兴创新创业载体。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快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完善商贸物流体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和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发展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旅游合作,争创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
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构建“两湾”互联互通的多式联运体系,打通“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通道。推进公铁、公水、铁海、空公、空铁等联运,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大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枢纽节点,拓展多式联运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加快规划建设物流枢纽节点项目。积极开展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申报工作,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打造铁路口岸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
推进“海陆”口岸建设。依托铁山港东岸码头,规划建设铁山港龙港新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玉林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玉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适时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构建高效便捷的口岸平台和大通关平台。依托玉林市铁路资源,规划建设玉林铁路口岸,强化与沿海码头口岸联动,提升铁路快速集运效率。积极对接中欧班列,争取开通玉林至欧洲的中欧班列,实现铁路班列在玉林完整组货、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组货中转。加强服务和引导,借鉴广东模式,在玉林开展进口“药食同源”商品按食品进口目录管理试点,压缩进口药材口岸检验时间,提高中药材香辛料进口通关效率。争取玉林口岸列入广西和国家口岸开放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点布局,构建覆盖城市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推进玉林各县(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行政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支持建设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点和新型乡村便利店。优化商贸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促进物流要素进一步聚集,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加大物流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全国百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加快规划建设智能物流园,深入探索5G赋能物流,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分拨中心等板块打造及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一体的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壮大本地物流企业,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竞争力、适应现代物流需求的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十大专业市场、十大特色品牌商业街、十大第三方物流品牌、十大消费品牌建设,打造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推进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农业、商贸、航空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发挥玉林作为农业大市及广西重要粮食、果蔬、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推动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带动冷链物流业发展,打造面向大湾区,具备食品仓储、城市共同配送、生鲜食材加工、农产品批发、检测、展示、进出口及远洋食材供应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枢纽,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跨区域、跨国生产物流组织,提供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工业深度融合。
发展“互联网+”物流。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物流活动信息化、数据化,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设施。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优化现有物流服务平台,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运营平台,推动市场化运作,建设货物、冷链、电商等物流服务平台。整合物流、生产、贸易、信用、政务等各类信息资源,打造统一开放的数字化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交互平台化和生态化、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实现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平台有效对接。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海陆大通道等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电商广西”和“电商东盟”工程,聚焦优势工业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贸合作。
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工业电子商务新业态,重点引导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开展行业“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的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发展直播电商和社交电商,加快出台直播社交电商优惠扶持政策、措施,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夜间经济等融合,实现直播电商融合赋能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优化区域商务协同体系,壮大电商企业群体,推进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集聚发展。
加强金融组织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引金入玉”战略,鼓励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法人信托机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机构和企业到玉林市设立分支点,形成多元化的金融资源供给主体。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丰富发展信贷市场。创新发展保险市场,引导保险资金积极参与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小微企业保证保险发展,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三农”金融改革,加大融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健全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开辟企业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升级“银税互动”,完善线上数据交互机制,提升纳税评价结果运用效率。
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构建完善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推进服务网点向下延伸。聚焦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贴息、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以政策性、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主、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的普惠型服务新格局。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运用线上融资平台。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规范发展各类交易场所平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玉林双向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挖掘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底蕴、岭南风情、历史文物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构建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容县、北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陆川县、玉州区等县(区)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两带”建设。把自然山水风光、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养生度假气候等三大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中医药会展、中医药养生、休闲养老、富硒食品等特色健康产业,打造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带。依托玉林的乡村生态、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加快推进“三片区”建设。以北流、玉州、福绵为核心区域,依托大容山、五彩田园、六万大山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山水田园旅游片区;依托容县侨乡资源优势,打造侨乡文化旅游片区;依托陆川县、博白县现有的温泉养生资源,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打造温泉度假旅游片区。推进“玉北容”旅游黄金通道建设。以“一条通途、两侧常绿、三城互联、四季洁美”为目标,以高品质4A级旅游景区为节点,推进公路升级改造,建设旅游快速通道,完善旅游厕所、汽车营地等旅游设施建设,打造“玉北容”旅游黄金通道。推动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升级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
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遵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推进玉林市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将丰富的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条(个)旅游休闲街区或文旅消费集聚区,至少培育1个夜间特色消费聚集区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夜游、夜娱、夜购、夜食、夜读、夜宿项目。加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挖掘玉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客家文化、玉商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文化,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纳入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文旅+”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水利、健康、教育、体育、商贸等融合发展,开发“高山风情”“传统文化”“山水田园”“健康养生”“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城市购物”等旅游线路,促进文旅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加快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互联互通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加强玉林与茂名、湛江的战略合作,建设“一程多站”、优势互补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业跨界合作,共同打造岭南风光国际品牌。加强区域旅游联盟合作,进一步推进北部湾(广西)旅游联盟宣传推介,做大做强“岭南风情粤桂侨乡旅游联合体”,深化旅游联盟推广合作机制,推动旅游联盟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围绕玉林市“枢纽强”发展目标,实施“交通强市”战略,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连接经济区各市的重要通道,加快建设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新通道,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实现玉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级提升、服务品质提升、行业效率提升,将玉林建设成铁公海空综合交通枢纽,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
发挥玉林市区位优势,构建广西“东融”铁路枢纽,形成国家级面向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枢纽,建设发达的“东融”空中通道,全面提升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
构建广西“东融”铁路枢纽。全方位构建对外大运能高速铁路运输通道,加快推进南宁经玉林至深圳高速铁路建设,力争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2023年建成通车,玉林至岑溪(粤桂省界)段2024年建成通车。
打造国家级面向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枢纽。加密城际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一环六横六纵”高速公路网,直接通往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达到8条,基本实现市域乡镇30分钟到达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快推进衔接湛江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规划建设。加快岑溪至大新、北流至化州宝圩(广西段)、容县至信宜(广西段)、贵港经玉林至湛江、博白至高州(广西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建设。
建设发达的“东融”空中通道。重点开通玉林福绵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积极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枢纽城市和网红旅游城市航线,加强玉林湛江两地航空运输合作,加密相关热点航班。完善机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优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形成高效快捷的连接通道,推进乘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化对接”,打造对接大湾区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加快推进博白、容县等通用机场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规划建设玉林临空经济区,主动融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打造桂东南地区综合交通集散中心的航空支点。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玉林至铁山港东岸、玉林至湛江港、玉林至钦州港出海新通道,积极利用益湛、黎湛、玉铁三条铁路提升铁路运输效率水平,推动运输便利化,对接湛江港大宗散货和冷链运输功能,构建更加通畅的向海交通网。
打造铁山港东岸出海新通道。推动龙港新区“一港一路一航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现龙腾路建成通车,加快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规划建设,建成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号、2号及南1号至3号泊位工程,大力推动铁山港东港区沙尾作业区4号、5号泊位规划建设,完善航道工程及集运疏体系建设,实现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和自动化作业,缩短货物转运距离,畅通出海通道。
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合湛江市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立两市交通物流的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两市交通物流规划衔接,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两市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发挥柳州—黎塘—玉林—湛江货运大通道作用,联合兄弟城市共同推动贺州—梧州—玉林—北海物流产业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玉林市在两条货运通道中的区域功能地位,实现广西货源向北部湾港集聚,把玉林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快玉林产城园企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动建设,适时规划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推进公铁联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项目,加强通道节点平台建设。
深度参与经济区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大交通,建设形成与经济区各市间1-2小时通勤圈。
加强与首府南宁市交通衔接。加快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南宁至珠海高速公路南宁至玉林段、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南宁至博白那卜段建设步伐,积极对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玉林连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铁路货物运输通道。推动玉林福绵机场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协同发展,建设玉林临空产业园,发展壮大临空产业,打造桂东南地区综合交通集散中心的航空支点。
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交通衔接。规划建设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玉林至浦北高速公路、浦北至北流(清湾)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实现与经济区各市1-2小时通达。适时推进龙港新区兴业路、水东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加强龙潭产业园区与合浦至湛江高速铁路白沙站点及铁山东港的联系。
全面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与桂北城市间的合作,打通玉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西江水上通道,推动江海联动发展。
进一步畅通玉林北上通道。加快推动张海高铁桂林至玉林段、贵港至玉林城际铁路和贵港经兴业至博白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通玉林市“北联”公路、铁路交通大动脉。
合作建设贵港港大湾作业区。利用西江黄金水道,加快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与贵港市协调对接,共同推进贵港港大湾作业区建设,借力西江航运干线码头,借道贵港市下水进入西江航运干线,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通江新通道”。
加快绣江复航工程建设。推进绣江复航工程,新建容县港区磨刀湾作业区、白马枢纽、象棋枢纽,改建金鸡枢纽船闸、改建交口枢纽,开展容城电站坝下至浔江汇合口河段140公里航道整治。
第七章 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充分衔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区域性大城市,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和龙潭产城新城等重点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升玉林在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镇发展格局,全域构建“中心集群、玉北同城、承东连西,双轴向海”的总体发展格局。打造以玉北同城为核心,联动周边县城的玉林中心城镇群,推动玉北同城化进程。全面实施玉北同城化战略,以空间同城化、交通同城化、产业同城化及服务同城化为抓手,推进玉北城区扩容提质升级。将博白陆川城镇圈打造成为市域中部服务核心,推进空港—博白—陆川区域协同发展;联动铁山港及临港产业优势带动,集合龙潭—双旺—松旺—大坝—沙陂五镇临港优势,将龙潭临港城镇圈打造成为玉林南部港产城海一体化发展新区和玉林向海经济的主阵地。实施“东融”“西合”战略,将玉林市打造成为“两湾”产业融合主阵地,形成往西对接南宁,往东对接广州、深圳的城镇主轴,建成两广间最重要的城镇廊道和联系两广中心城市的纽带。积极联动北部湾,以龙潭产业园区+铁山港码头为开放载体,加快龙港新区工程建设,打造向海发展主轴;积极对接湛江,依托陆川北部工业集中区+陆川县城+粤桂合作产业示范区,打造向海发展副轴。
建设公园城市。贯彻落实“城市美”发展理念,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公园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结构,努力扩大城市的空间,力争实现玉林中心城区建成区用地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建设一批主题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更新城市社区,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建设一批宜居社区、智慧社区,更新改造一批老厂房老厂区、老商业街和传统街区。更新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功能和商业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更新城市的治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更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大脑”全面提能。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和提升我市在自治区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突出北部湾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县域功能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发展板块,切实在全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多点支撑”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良好局面。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强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壮大特色县域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培育形成1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城乡居民收入和第二产业比重增幅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打造2-3个西部百强县。建设一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把博白、北流、容县、陆川等打造成为城区常住人口超30万的Ⅰ型小城市。发挥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示范小城镇。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卫生服务等生活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镇人口规模比例,加快人口城镇化速度。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服务能力,强化县城城镇化的短板和弱项,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强化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融合、空间融合、要素融合、社会保障完善,提高城区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内在联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田园风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构筑“一龙头、四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对标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自治区级示范区。加快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发展,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科技成果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覆盖为重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着力破解乡村产业弱的难题,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快玉林高铁新城建设步伐。加强高铁新城城市设计和规划布局,注重山水格局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高铁枢纽站、换乘中心、物流园区、职教园区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玉北湖、商业综合体等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带动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全面跃升,建成玉北都市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板。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拓展,加快玉林和北流同城化发展,完善路网系统,加强空铁枢纽联动,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首位度。
加快龙潭产城新城规划建设。推动龙潭产业园区扩区,坚持“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龙潭产业园区同周边乡镇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以产兴城、以港兴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绿色崛起、突破发展的新高地。推进玉林、北海两市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市合作发展机制,统筹推进龙港新区科学发展,实现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合作共赢发展,加快推进龙港新区建设成为跨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
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加快推进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临空经济区等园区建设,以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加强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各产业园区配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保障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就读需求。增加优质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质教师入职产业园区学校,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融合联动发展;加快玉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需求。以服务龙潭产业园区为重点,对照园区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玉林市教育资源与各地教育资源交流共享。
共同打造健康北部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经济区医保一体化建设。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依托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自治区级辐射桂东南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医院),依托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自治区级传染病防治基地,依托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建设医疗服务辐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贵州等地以及东盟的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区域中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医疗”“5G+医疗”“数字玉林”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
提高就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开放、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经济区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北部湾英才汇聚计划和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东盟国家优秀人才来玉创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政策。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低保与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救助的有效衔接。
加快建设全覆盖的高速网络基础设施。扩大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实施城乡光纤网络和“广电云”基础网络全覆盖。推动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信息安全技术和服务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信息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重点推进玉林大数据生态产业园、玉林孪生计算与大数据云服务中心、玉林市公共安全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1+N”政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区块链产业,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推动骨干网络扩容升级,积极打造一流千兆城市,鼓励和支持“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规模化商用,提升城区和热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优先实现主城区、工业园区、重要景区、重要交通路网等热点区域全覆盖,推动乡村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逐步实现全市全覆盖。
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广泛应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智慧能源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法治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三农工程、智慧水利工程、智慧环保工程等融合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建设融合创新的政务数据应用开放平台,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广应用,实现应急、公安、交通运输、消防、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信息跨区域互联共享和协同联动,逐步形成感知全面、互联广泛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能力,系统打造“玉林智慧大脑”。
加快智能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新一代高性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数据中心。加强统筹大数据中心的云资源利用,采用阶段性滚动扩容方式,建设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提升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的承载能级,加快形成具有玉林特色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
充分发挥玉林作为对接沟通“两湾”的关键节点和区域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内外开放合作,打造合作平台,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之间“同城化”建设,强化产业、交通、金融、科技、人才、旅游、体育、媒体、基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深化与北部湾城市群成员城市以及桂东粤西等周边城市的互通合作,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产业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业。着力推进龙潭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港口建设、产业发展、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打造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龙潭产城新城。
全面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夯实“东融”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战略地位,主动对接和融入大湾区,奋力建成“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完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强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和资金链,在产业发展、要素资源、营商环境、公共服务、教育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重点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两大发展方向,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支持大湾区城市在玉林市发展“飞地经济”,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支持玉林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相关单位合作共建产业协同研发创新平台,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合作。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龙腾路建设和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规划建设,打造玉林市出海新通道。充分发挥玉林市在柳州—黎塘—玉林—湛江货运大通道、贺州—梧州—玉林—北海物流产业大通道中的区域功能地位,做好产业布局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通道互通互联能力,把玉林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强化通道节点平台建设,加快龙潭产业园区(含龙潭片区和白平片区)、玉港合作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玉林国际陆港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加强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两地交通、产业、市场等对接,强化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共进,联动发展,主动融入自贸港建设。加快推动张海高铁桂林至玉林段、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动铁山东港建设和升级,强化与海南洋浦港协作,推动港口资源整合,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坚持优势产业错位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医药食品、轻工纺织等产业,协同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积极建设海南后方加工制造基地,积极探索实践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玉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对接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主动承接海南外溢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协同打造跨省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
积极对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接试验区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规则和制度框架,实现营商环境提升。对接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引领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内联外合的区域性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构建跨境产业链。加强与崇左片区合作,主动对接中越直通车、中越跨境集装箱班列等跨境交通,推进柴油机、微耕机、汽车配件等出口,发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试验区向海经济集聚区建设,融入试验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接试验区开放型先进制造业发展行动计划,融入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高在北部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对接试验区中国—东盟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发挥玉林医药资源优势和医药贸易地位,推动玉林大健康产业发展。
主动对接北钦防一体化开发建设。加快融入北钦防交通体系,加快玉林至浦北高速公路、浦北至北流(清湾)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提升玉林与北钦防之间通达效率。强化对接北钦防产业体系,坚持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原则,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产业,主动融入北钦防临港优势产业带、临港新兴产业带和旅游康养带发展。充分利用玉林医药食品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养老、医疗、运动、旅游、食品等产业,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入北部湾康养产业、国际健康养生基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等建设。加强与北钦防教育合作,积极对接北部湾职业教育升级行动计划,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鼓励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北部湾经济区、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参与北钦防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
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及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国家经贸合作,深化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机械、新材料、陶瓷、中药材、香辛料、农产品、食品、能源、工业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建设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合作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国际贸易业务规模,做大做强“玉商”外向型经济。
提升对外加工贸易水平。重点推进内燃机、低压电器电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等制造业以及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轻工业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引导对外加工贸易企业提高质量、改进技术、优化服务、培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善“整机+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研发+设计”全流程产业链。支持加工贸易升级,由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发展。支持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推动对外加工贸易全流程各环节优化提升。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等加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深化海外规划和布局,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等建设。发挥玉林中药材、香辛料等优势,积极拓展亚洲清真食品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玉柴集团发挥其品牌价值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强内燃机产业链,提高东盟市场份额,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和欧美市场。
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率,促进外资增长。发挥侨商优势,谋划建设驻外联络机构和招商中心,形成“以产业基金为抓手、以跨境合作为主导、以驻点招商为支撑”的高质量外商招引机制。继续深化“产业大招商”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向外商投资开放范围,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和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对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市长论坛、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大会暨城市合作组织大会等平台,持续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组织广播电视交流与合作会议和走进北部湾联合采访活动,积极承办或参加北部湾城市运动会,深化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城市联动和融合发展。
提升会展合作服务平台。积极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力争将玉林香辛料、中药材、农产品及优势工业品纳入国家级博览会,不断提升玉林影响力。加快推进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提档升级,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玉林)中医药展,创新办会模式,深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药品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等,不断扩大中药材、香辛料、食品、轻工业等国际贸易规模,做大做强“玉商”外向型经济,不断提升玉林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快东盟国际特色医药园、玉林国际香料交易市场暨玉林福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推动与东盟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链合作互补,推动特色海外产品“走进来”,优势产能“走出去”,打造跨境产能合作发展示范基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园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园区废水收集处理,优化园区废气、固废处置,加强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贮存、转移、加工利用、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强化源头减量措施。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支持龙潭产业园区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和低碳园区,实现园区产业结构由“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排放”的转变。鼓励园区与周边的农业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大的工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提升治理水平。协助北海市加强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大力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南流江流域联防联控,加强与北海、钦州等周边城市会商沟通、协同合作,推进南流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加强白沙河流域环境治理,确保水质达标和饮水安全。加强与北海市合作,加快推进龙港新区尾水深海排放工程规划建设。推进粤桂两省联手共治九洲江,推进农业源、生活源、工业源整治工程,保障水质常年达标。加强监管与预警能力建设,推进环境保护、环境技术创新等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发挥玉林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优势,加大传统产业转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玉林龙潭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化、规范化和高值化发展。逐步建立有色金属和锂电材料的高效再生产业链,通过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突破废旧有色金属预处理、熔炼和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能够解决金属再生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实现“城市矿产”的高质化利用。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规,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加强九洲江、南流江水体污染治理,实施蓝色整治行动和北部湾入海河流综合防治工程。加强陆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六万大山—云开大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依法惩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以环境标准“倒逼”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成为公众的优先选择和自觉行动。
第十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规划衔接,强化在产业联动、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实践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合作机制,探索共建跨省、跨市产业园区、“飞地园区”等产业合作平台。推动经济区各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具体合作项目和相关合作事项的落实。探索推动自治区开展龙港新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一区两园”管理模式,实现新区内事情新区内办。
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加强本规划与玉林市“十四五”规划以及玉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玉林市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玉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玉林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明确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合理安排重点工作和项目实施进度,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强化财政和金融服务保障。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等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企业上市融资激励机制,提高资本市场资金引进能力。发挥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
强化发展用地保障。积极争取自治区在发展用地指标保障的大力扶持。强化用地用途管控,立足各功能区定位和各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分配用地指标、用林指标,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县(市、区)间建设用地及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弹性管控机制,精准保障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发展建设用地。
强化劳动力资源保障。打破地域限制、身份歧视和不合理的职业认定门槛,加快实现人才互认互享,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实施“玉见英才计划”“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农村特殊专长人才创业培养工程”“玉生回归”等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强化水资源保障。以优化配置为基础,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打造高保障的供水网络。以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系统治理为抓手,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以加强防洪治涝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龙云灌区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供水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完善能源体系建设。推进输配电网、油气管网、电源、充电设施等建设。融入经济区智能电网一体化建设,优化调整各级电网架构、电力结构、电源布局,打造安全稳定的电网。完善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油气输送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加快实现县县通天然气。推进风力、光伏及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园区发展热电联产,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综合供能服务站,推进“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风光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全市油库、加油站布局,保障成品油供应稳定。强化能源运行的监测,保障能源安全。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权责清单,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高频事项“跨省跨市通办”全覆盖,重点建设玉林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推动政府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等民生领域信息公开。对标世界银行评价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及先进发达地区,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玉林市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推动形成招商稳商合力。实行“一把手”包联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条龙”包联和审批代办服务。围绕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支撑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项目单位编报一套材料统一受理、同步评估、同步审批、统一反馈,加快项目落地。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监督机制,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政策支撑,集中优质要素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切实协调要素保障,构建覆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制定考核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主要政策措施、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重点考核。强化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对规划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进行定期检查并提出评估报告,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保证规划有效落实。
附图:——区位分析图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重大交通项目规划示意图
关联文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园区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5月9日
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成就
第一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第二节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成效凸显
第三节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节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不断深化
第五节改革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机遇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四章推动海陆联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构建高质量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培育壮大临港产业
第三节做优做强腹地产业
第四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推动产业集聚和园区提质发展
第六节加强两化融合及科技创新
第五章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业
第一节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二节发展电子商务
第三节发展现代金融业
第四节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第六章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打造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
第二节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
第三节打通连接经济区各市的重要通道
第四节构建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新通道
第七章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第一节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城市
第二节加快建设重点新区新城
第三节推进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共同构筑“双循环”开放合作重要战略支点
第一节推进国内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
第二节推进国际多渠道开放合作
第三节提升开放交流平台水平
第九章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第一节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第二节推动北部湾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第三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第十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第二节强化要素保障
第三节推进营商招商稳商
第四节强化监督考评
附图
前言
当前,广西正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玉林市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一员,具有近海和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位优势,编制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是适应新形势有效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打造“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的需要,是培育壮大临港产业、发展向海经济的有力保障。
本规划依据《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编制,规划范围为玉林市行政辖区,重点规划龙潭产业园区及玉港合作园、铁山港等与玉林市向海发展关系密切的临海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规划重点衔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上位规划,同时协调玉林市本级《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玉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重点谋划发展向海经济、强化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深化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等。规划主要阐明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在“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编制和实施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玉林市打造好向海经济的行动纲领。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玉林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持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东融”和“南向”发展方向逐步确立,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自治区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发凸显。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全面推进“大交通、大城市、大产业、大商贸、大田园”战略,推进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龙潭产业园区、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四大优势产业加速集聚。积极发展向海经济,培育发展临港大工业,白平产业园纳入龙潭产业园区统一规划、一体化发展。不断推动海陆空立体化交通建设,打通玉林市出海通道。2016—2020年,全市GDP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8家,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4%。近年来,玉林市荣获“中国创业之城”“中国最具活力城市”“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并以实际行动着力打造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南方药都”、“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新的节点城市、新兴临港工业强市和广西乡村振兴示范市。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积极发展向海经济和腹地经济,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热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签约项目494个、合同投资4677.26亿元,成功引进正威国际、华友控股、柳钢集团等一批大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向海经济发展,以龙潭产业园区为核心集聚区,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三个千亿级产业链初显雏形。2020年,龙潭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正威新材料产业城实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正威深圳工厂整体搬迁项目已竣工投产;柳钢中金500万不锈钢基地一期已实现投产,不锈钢冷轧项目和高端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300亿元的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一期开工建设,电子铜箔子项目也正在加快推进。大力推进腹地经济发展,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玉柴纯电动商用车项目建成投产,玉林市装配式建筑与现代绿色建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柳州医药玉林物流运营中心投入使用,大参林二期、岭南药业等中药饮片及配方颗粒项目加快建成投产,高端服装绿色制造基地等服装皮革补链项目加快推进。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十三五”时期,玉林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玉林市出海新通道,不断夯实向海发展的交通支撑。“建高铁、修机场、造码头”三件大事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玉林至岑溪(粤桂省界)段开工建设。玉林福绵机场实现通航,开通往北京、上海、深圳、海口等城市的航线,大大缩短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地的行程距离。“借地”建港,铁山港东岸2个10万吨级码头泊位建设不断推进,铁山港东岸沙尾作业区2个20万吨级泊位及配套航道工程启动前期工作。玉林至湛江、荔浦至玉林、松旺至铁山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浦北至北流(清湾)、南宁经玉林至珠海、南宁至湛江(南宁至博白那卜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北流至化州宝圩(广西段)、苍梧至容县、平南至容县、容县至信宜(广西段)、玉林至浦北、博白至高州(广西段)、贵港经兴业至博白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随着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加快建设,有效构建玉林与北部湾经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1-2小时通勤圈,进一步夯实了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支撑。
“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全面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大城市”战略,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城乡发展步伐加快,玉北同城化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城市框架不断拓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拓展至77.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49.75%。玉林市全方位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加强与“两湾”城市、沿海各省市的互通合作。2016年,玉林市加入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功举办第6届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广播电视交流与合作会议和走进北部湾联合采访活动,五年来参加4次该项活动,通过媒体合作和交流,加强了与北部湾城市之间的相互推广和宣传。2018年,玉林市全域纳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建设,通过产业发展、交通旅游、城市建设、金融科技、通信网络、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拓展玉林市开放合作的发展空间。2019年,第二届北部湾城市运动会在玉林顺利举办,推动了玉林市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五年来,成功举办2届玉博会、4届药博会,以及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第十七届全国村长论坛等重大系列展会活动,助推了北部湾经济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玉林市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荣获首批“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获评为2020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之一,被定为全区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试点市和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试点市,52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北流市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案例。2017年,自治区首个跨市级行政区成立的新区——龙港新区成立,新区包含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玉林市积极探索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建立《玉林、北海两市推进龙港新区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两市两园区工作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推进合力。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在铁山东港产业园与北海市合作共建“玉港合作园”,拓展龙潭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出台《玉林市九洲江流域水质条例》《玉林市南流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推进九洲江、南流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九洲江水环境综合整治“五联六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推广,南流江治理获中央环保督察办列为广西“督察整改看成效”2个典型案例之一。
从国际看,全球新格局带来新机遇。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兴起。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向多元化、区域化、本地化调整,倒逼我国建立更完整、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为北部湾经济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培育跨国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变道超车”“换车超车”,深化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带来新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总体迈进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新变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之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由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升级,将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从区域看,广西迎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格局的发展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国际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新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将迎来大保护、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广西作为陆海最靠近东盟的地区更是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将进一步发挥在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深耕东盟、拓展RCEP、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助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当前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提质增速,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部署稳步推进。在多重政策效应叠加下,广西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作用日益凸显,将迎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格局的发展期。
从玉林看,玉林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自治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实施,为玉林市发展释放大量的政策和改革红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自治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加速兴起,为玉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带来重大机遇。《“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实施,玉林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区位,具备联动“两湾”发展的良好基础,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形成了较强支撑能力,玉林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国际经济仍处于下行小周期,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商品和服务贸易断崖式下滑或“休克”式的中断,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仍然不容乐观,“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为其主要特征。另外,疫情导致全球世界范围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甚至“断裂”,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未来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秩序将发生深远变革,积极主动重构和融入新的全球供应链是各经济主体面临的严峻挑战。
国内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改革攻坚面临利益关系深层次调整的矛盾,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对外开放面临疫情影响、产业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威胁,受贸易摩擦影响外需形成不足,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在一起,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将使我国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严峻。
广西发展相对滞后,外部竞争加剧。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千帆竞发,粤港澳大湾区虹吸效应加强,内陆地区加速开放,青壮年劳动力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失,广西面临开放平台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广西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短板弱项不少等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发展欠发达仍是最大的区情。
区域大竞争格局中,玉林市竞争优势不断缩小。在全国特别是全区区域大竞争的格局中,玉林市在产业、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缩小。玉林市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创新驱动能力较弱,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待加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突出,导致玉林在区域竞争中存在不利短板。同时,玉林市开放程度较低,园区基础设施较薄弱,临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略显滞后,发展向海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建设用地、资金和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偏紧,导致玉林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向海发展方面面临较大的竞争和压力。
第三章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总要求和“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四个新”总要求、四个方面重要工作,锚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1+1+4+3+N”目标任务体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龙潭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全力推进向海经济,以铁山港东岸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为抓手打造出海新通道,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海陆联动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及北部湾城市群的合作交流,将玉林市打造成为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新兴临港工业强市,全力建成“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
坚持陆海联动、向海发展。坚持陆海联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临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向海经济,进一步开拓海、陆、空交通通道,提升交通枢纽等级和地位。加快玉林由内陆开放型向临海开放型转变、由腹地经济向临海经济转变、由内陆城市向临海城市转变,形成向海开放发展新格局。
坚持产业为基、产城融合。以转型升级为导向,积极培育壮大临港产业,做优做强腹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服务业,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城融合为抓手,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彰显城镇文化魅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两湾融合、开放发展。利用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主动融入“两湾”产业、资金、土地、人力、交通、环境、技术等要素体系,把玉林市的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提升开放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产业分工,打造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绿色发展底线,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资源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在经济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惠共赢,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玉林。
至2025年,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排名稳居广西第一梯队地位。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进一步融合,经济实力和竞争位势稳步提升。
至2025年,区域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协作高效推进,在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中承载更多新功能,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显著增强。
至2025年,向海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临海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腹地经济显著提升,产业错位协调发展基本形成,向海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链初步形成,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初步建成。
至2025年,区域性交通枢纽全面建成。海运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实现铁山港东岸2个10万吨码头建成通航,20万吨码头加快建设,与湛江港、洋浦港协作加强,出海通道进一步畅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多式联运进一步发展,“铁公海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
至2025年,开放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显著加强,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对外加工贸易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加快形成。“港产城海”进一步融合发展,新区新城建设实现新提升,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性大城市初步构建。
至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与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和大湾区城市生态联防联治和生态保护合作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河流流域水质稳定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玉林市北部湾经济区综合竞争力和战略功能地位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进位争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玉林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位居全区前列,建成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龙潭产业园区建成万亿级园区,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工业强市;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效果显著,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建成区域性现代化宜居宜业宜商的公园城市,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美丽玉林建设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完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品质生活基本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竞争,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加快培育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链,做强做优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特色轻工产业等腹地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建成“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十四五”期间,利用3—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产业振兴,立足现状产业和载体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两带、两板块、多支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推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强市。
——“两带”。即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和向海经济发展产业带。
——“两板块”。即临港产业板块和中心城区产业板块。
——“多支点”。包括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陆川县工业集中区、博白县工业集中区和玉林新材料生态产业园区等。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加快培育三大临港产业链。围绕打造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要求,以龙潭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切实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三个临港产业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华友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银亿8万t/a电池级结晶硫酸镍、正泰新能源5GW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基地、广西宸宇材料有限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重点发展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材料、电池组件、电芯制造、PACK封装、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上下游产业,打造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柳钢中金为龙头,加快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建设,依托龙潭产业园区高端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和先进研发技术,重点发展基础不锈钢、高端不锈钢、不锈钢制管、不锈钢型材加工、不锈钢装饰制品、不锈钢橱柜、厨卫制品、卫生器皿、表面工艺品、锁具等产品,同时加强与北海诚德不锈钢有限公司等经济区内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打造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为主要抓手,重点引进阴极铜、铜杆、精密控制线缆、电线电缆、铜合金等企业,积极对接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引进南方电网电力电器设备生产项目,联合超华高新铜产业基地、欧一高能电力器材项目等重点项目,同时加强与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经济区内产业相关企业合作,打造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用活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玉林市工业综合资源利用基地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三块招牌,依托龙潭产业园区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和现状废铜镍回收利用、废不锈钢加工利用产业基础,拓展节能环保上下游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金属废料处理、节能环保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示范工程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有序发展,开发资源回收的关键技术,加大节能环保分选、拆卸、分离、无害化处理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等试点推广力度,建立工业化示范项目,助推北部湾再生资源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依托临港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与北海、湛江等地的海洋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零部件等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产业性服务业和海洋商业性服务业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实现玉林由临海发展向借海和用海发展的转变。
发展临港区域特色产业。依托临港地区龙潭、松旺、双旺、沙陂、大坝等乡镇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以木材加工、木制品加工、环保家具制造等林产加工业,以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品、中药材贸易等为主的中医药产业以及以制糖、特色果蔬加工、水/海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丰富临港工业体系,带动临港乡村产业振兴。依托龙潭镇及周边乡镇富含膨润土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具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有主导产品的大型公司,并以此为平台,不断加强膨润土资源的深度研发和精深加工,生产具有广泛应用的建材生产粘合剂、悬浮剂、农业畜牧业肥料添加剂和土壤改良剂以及有机膨润土等产品,做到产业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培育膨润土产业链条。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建设,发挥基础优势,突出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聚焦基础好、条件优、潜力大的制造业,布局发展内燃机产业链、低压电器电机产业链,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链、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链、铜基材精深加工产业链三个临港产业链形成五大制造业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制造业强市。以玉柴集团为龙头,大力推动玉柴“二次创业”,重点引进内燃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配件,发展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尾气处理系统等,加快构建和完善内燃机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力争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高到52%以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广西内燃机全产业链。加快传统电机企业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低压电器电机产业,扶持壮大重点低压电器电机企业,引导重点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重点发展熔断器、低压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电子通讯器材等低压电器,培育发展低压电器电机产业链。
振兴特色轻工业。推进轻工业振兴崛起,加快补齐产业短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六大轻工产业链,将玉林市建设成为广西轻工业产业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链,重点发展纺织化纤原料、面料、品牌服装、牛仔服饰、休闲服饰、针织服饰、鞋帽、家用纺织产品、配件及辅材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依托玉州区牛腩粉产业园、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重点发展香料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禽畜肉类产品深加工、乳制品深加工、休闲养生食品、冷冻及罐头食品、富硒保健食品等。发展板材家具产业链,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弯板等,配套发展林化产品、塑胶制品、轻化产品,家具重点发展办公家具、现代多功能家具、全屋定制家具、个性化橱柜、住宅精装家具。发展黑白家电产业链,重点发展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烤箱、冰箱、空调、影音设备、电脑信息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通信产品、电子教育产品、电子娱乐产品以及热水器、电暖器、风扇、灯饰照明、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发展五金水暖产业链,重点发展供排水系统、采暖系统、厨卫系统的水嘴、淋浴器、落水、便器配件、喷洗按摩浴缸配件、阀门、管道连接件等五金配件,配套发展精细化工、表面处理等。发展中医药产业链,依托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积极与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立战略合作,以医学创新合作为切入点,促进玉林中医药与国际医药产业合作,重点发展中成药、特色药、生物药、养生保健药妆、医疗耗材以及康养设备医疗器械、食品制药装备等,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展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大力培育信创产业,完善玉林市新兴战略产业布局,建设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和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重点支持清华同方计算机玉林生产基地为龙头的信创产业加快发展,通过龙头带动和创新引领,力争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三电(电池、电蓄动、电工系统)核心零部件,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燃料电池产业园,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延伸,推动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类3D打印材料。加快石墨烯制备技术、上下游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打造石墨烯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围绕钢、铜、镍、稀土等金属产业,研究开发新材料。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汽车拆解、废旧电池回收、家用电器回收处置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废水垃圾污泥处理、金属表面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中高端特色原料药、小品种原料药以及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制剂新药,积极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防疫物资产品。
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创建行动,集中力量打造广西时代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千亿元级企业,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正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500亿元级企业,培育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为百亿元级企业。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科学谋划企业转型升级的短期措施和长远战略,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产业纽带、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和技术扩散等,支撑、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申报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立资本运营中心,支持和协助其通过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知识产权质押等形式在境内外融资。
补齐拉长产业链条。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开展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专项行动,鼓励引导企业纵向配套、横向协作,锻长板补短板,构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的产业新格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大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推动机械、建材、板材、陶瓷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推进工业项目入区进园,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规划建设26个轻工产业园。推进自治区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促进城市功能与园区功能有机联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同步建设。加强道路、供水供电、物流配送、信息通讯、标准厂房、环保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积极承担人口安置功能,提升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商业贸易、居住等功能。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推进园区管理去行政化改革,探索实行“管委会+公司”园区管理模式。科学划清管委会与公司的职责边界,园区建设运营由公司承担,政务服务由管委会承担,构建灵活畅通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试行纯公司化管理模式。推动园区赋权改革,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到园区;对暂时不宜下放的管理权限,实行审批“见章跟章”制度。探索投资项目集成审批服务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行“一园通办、一窗全办、多证合办”,实现“办事不出园”和“拿地即开工”。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贡献率,让“寸土”生“寸金”,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创新园区建设模式,促进工业地产快速发展,以玉林现有各产业园区为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政策创新为手段,开发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工业地产项目。推动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行聘任制、年薪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努力再造“两个玉林工业”,围绕打造“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的战略目标,以产业数字化为手段全力推动制造业赶超和轻工业振兴。深化大数据智能化融合应用。推动工业、医疗、教育、物流、金融、媒体等领域行业云平台建设,鼓励各行业上云用云。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动电商与地方优势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可持续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以机器人应用为特征的改造升级,创建“黑灯工厂”“无人车间”。在装备制造业、轻工业、健康食品业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和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推动核心软硬件、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引导传统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向互联网转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面向机械、陶瓷、林产等传统产业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应用,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
推进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两个产业方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立园区(或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企业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努力实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一批产业化基地,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优化提升陶瓷、林产、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传统工业创新改造提升。
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与我市产业基础相结合,推进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建设,培育机械产业、新材料产业国家认可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玉林高新区的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有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以创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实现无缝对接;以园区为主体创建一批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将园区打造成产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集聚区,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基地。引导和支持多元主体盘活自有工业房地产、商业房地产、闲置厂房、楼宇和存量土地等改(扩)建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市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众创空间,利用“互联网+”,建设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创客对接的工业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玉林市中小企业创新孵化服务中心,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科技创新人才智库;加快现有载体转型升级,建设成为具备创业培训、投资功能、专业化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新兴创新创业载体。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快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完善商贸物流体系,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和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发展现代金融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加强旅游合作,争创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
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构建“两湾”互联互通的多式联运体系,打通“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通道。推进公铁、公水、铁海、空公、空铁等联运,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大格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枢纽节点,拓展多式联运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加快规划建设物流枢纽节点项目。积极开展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申报工作,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打造铁路口岸多式联运物流基地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城市。
推进“海陆”口岸建设。依托铁山港东岸码头,规划建设铁山港龙港新区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玉林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玉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适时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构建高效便捷的口岸平台和大通关平台。依托玉林市铁路资源,规划建设玉林铁路口岸,强化与沿海码头口岸联动,提升铁路快速集运效率。积极对接中欧班列,争取开通玉林至欧洲的中欧班列,实现铁路班列在玉林完整组货、始发直达和集零成整组货中转。加强服务和引导,借鉴广东模式,在玉林开展进口“药食同源”商品按食品进口目录管理试点,压缩进口药材口岸检验时间,提高中药材香辛料进口通关效率。争取玉林口岸列入广西和国家口岸开放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网点布局,构建覆盖城市住宅小区的智能末端配送体系。推进玉林各县(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行政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支持建设村级电商快递物流服务站点和新型乡村便利店。优化商贸物流园区空间布局,促进物流要素进一步聚集,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加大物流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全国百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加快规划建设智能物流园,深入探索5G赋能物流,推动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分拨中心等板块打造及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一体的智能物流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壮大本地物流企业,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竞争力、适应现代物流需求的物流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十大专业市场、十大特色品牌商业街、十大第三方物流品牌、十大消费品牌建设,打造桂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推进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农业、商贸、航空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发挥玉林作为农业大市及广西重要粮食、果蔬、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推动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带动冷链物流业发展,打造面向大湾区,具备食品仓储、城市共同配送、生鲜食材加工、农产品批发、检测、展示、进出口及远洋食材供应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枢纽,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跨区域、跨国生产物流组织,提供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工业深度融合。
发展“互联网+”物流。加强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推动物流活动信息化、数据化,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设施。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优化现有物流服务平台,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运营平台,推动市场化运作,建设货物、冷链、电商等物流服务平台。整合物流、生产、贸易、信用、政务等各类信息资源,打造统一开放的数字化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交互平台化和生态化、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实现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平台有效对接。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主动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西部海陆大通道等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电商广西”和“电商东盟”工程,聚焦优势工业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贸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贸合作。
创新电商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培育工业电子商务新业态,重点引导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开展行业“建平台”和“用平台”双轮驱动的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发展直播电商和社交电商,加快出台直播社交电商优惠扶持政策、措施,推动直播电商与专业批发市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夜间经济等融合,实现直播电商融合赋能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优化区域商务协同体系,壮大电商企业群体,推进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集聚发展。
加强金融组织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引金入玉”战略,鼓励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法人信托机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型金融机构和企业到玉林市设立分支点,形成多元化的金融资源供给主体。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丰富发展信贷市场。创新发展保险市场,引导保险资金积极参与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小微企业保证保险发展,提高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三农”金融改革,加大融资扶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健全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开辟企业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升级“银税互动”,完善线上数据交互机制,提升纳税评价结果运用效率。
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构建完善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推进服务网点向下延伸。聚焦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贴息、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以政策性、政府性融资担保为主、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的普惠型服务新格局。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推广运用线上融资平台。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规范发展各类交易场所平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发挥玉林双向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挖掘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底蕴、岭南风情、历史文物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构建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容县、北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陆川县、玉州区等县(区)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两带”建设。把自然山水风光、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养生度假气候等三大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中医药会展、中医药养生、休闲养老、富硒食品等特色健康产业,打造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带。依托玉林的乡村生态、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加快推进“三片区”建设。以北流、玉州、福绵为核心区域,依托大容山、五彩田园、六万大山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山水田园旅游片区;依托容县侨乡资源优势,打造侨乡文化旅游片区;依托陆川县、博白县现有的温泉养生资源,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打造温泉度假旅游片区。推进“玉北容”旅游黄金通道建设。以“一条通途、两侧常绿、三城互联、四季洁美”为目标,以高品质4A级旅游景区为节点,推进公路升级改造,建设旅游快速通道,完善旅游厕所、汽车营地等旅游设施建设,打造“玉北容”旅游黄金通道。推动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升级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或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
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遵循“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推进玉林市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将丰富的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条(个)旅游休闲街区或文旅消费集聚区,至少培育1个夜间特色消费聚集区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夜游、夜娱、夜购、夜食、夜读、夜宿项目。加强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挖掘玉林“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客家文化、玉商文化、侨乡文化等特色文化,将更多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纳入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和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施“文旅+”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水利、健康、教育、体育、商贸等融合发展,开发“高山风情”“传统文化”“山水田园”“健康养生”“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城市购物”等旅游线路,促进文旅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加快对接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互联互通的特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加强玉林与茂名、湛江的战略合作,建设“一程多站”、优势互补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业跨界合作,共同打造岭南风光国际品牌。加强区域旅游联盟合作,进一步推进北部湾(广西)旅游联盟宣传推介,做大做强“岭南风情粤桂侨乡旅游联合体”,深化旅游联盟推广合作机制,推动旅游联盟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围绕玉林市“枢纽强”发展目标,实施“交通强市”战略,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连接经济区各市的重要通道,加快建设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新通道,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实现玉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级提升、服务品质提升、行业效率提升,将玉林建设成铁公海空综合交通枢纽,广西“东融”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
发挥玉林市区位优势,构建广西“东融”铁路枢纽,形成国家级面向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枢纽,建设发达的“东融”空中通道,全面提升对外交通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打造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融”大通道。
构建广西“东融”铁路枢纽。全方位构建对外大运能高速铁路运输通道,加快推进南宁经玉林至深圳高速铁路建设,力争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2023年建成通车,玉林至岑溪(粤桂省界)段2024年建成通车。
打造国家级面向大湾区的高速公路枢纽。加密城际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一环六横六纵”高速公路网,直接通往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达到8条,基本实现市域乡镇30分钟到达高速公路出入口。加快推进衔接湛江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的规划建设。加快岑溪至大新、北流至化州宝圩(广西段)、容县至信宜(广西段)、贵港经玉林至湛江、博白至高州(广西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规划建设。
建设发达的“东融”空中通道。重点开通玉林福绵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航线,积极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枢纽城市和网红旅游城市航线,加强玉林湛江两地航空运输合作,加密相关热点航班。完善机场周边交通配套设施,优化机场集疏运体系,形成高效快捷的连接通道,推进乘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化对接”,打造对接大湾区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加快推进博白、容县等通用机场项目规划建设工作。规划建设玉林临空经济区,主动融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打造桂东南地区综合交通集散中心的航空支点。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玉林至铁山港东岸、玉林至湛江港、玉林至钦州港出海新通道,积极利用益湛、黎湛、玉铁三条铁路提升铁路运输效率水平,推动运输便利化,对接湛江港大宗散货和冷链运输功能,构建更加通畅的向海交通网。
打造铁山港东岸出海新通道。推动龙港新区“一港一路一航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现龙腾路建成通车,加快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规划建设,建成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1号、2号及南1号至3号泊位工程,大力推动铁山港东港区沙尾作业区4号、5号泊位规划建设,完善航道工程及集运疏体系建设,实现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和自动化作业,缩短货物转运距离,畅通出海通道。
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合湛江市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立两市交通物流的协作联动机制,加强两市交通物流规划衔接,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两市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发挥柳州—黎塘—玉林—湛江货运大通道作用,联合兄弟城市共同推动贺州—梧州—玉林—北海物流产业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提升玉林市在两条货运通道中的区域功能地位,实现广西货源向北部湾港集聚,把玉林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快玉林产城园企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动建设,适时规划建设一批铁路专用线,推进公铁联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项目,加强通道节点平台建设。
深度参与经济区合作,积极参与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大交通,建设形成与经济区各市间1-2小时通勤圈。
加强与首府南宁市交通衔接。加快南深高铁南宁至玉林段、南宁至珠海高速公路南宁至玉林段、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南宁至博白那卜段建设步伐,积极对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玉林连接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铁路货物运输通道。推动玉林福绵机场与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协同发展,建设玉林临空产业园,发展壮大临空产业,打造桂东南地区综合交通集散中心的航空支点。
加强与北部湾经济区各市交通衔接。规划建设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玉林至浦北高速公路、浦北至北流(清湾)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实现与经济区各市1-2小时通达。适时推进龙港新区兴业路、水东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加强龙潭产业园区与合浦至湛江高速铁路白沙站点及铁山东港的联系。
全面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与桂北城市间的合作,打通玉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西江水上通道,推动江海联动发展。
进一步畅通玉林北上通道。加快推动张海高铁桂林至玉林段、贵港至玉林城际铁路和贵港经兴业至博白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打通玉林市“北联”公路、铁路交通大动脉。
合作建设贵港港大湾作业区。利用西江黄金水道,加快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加强与贵港市协调对接,共同推进贵港港大湾作业区建设,借力西江航运干线码头,借道贵港市下水进入西江航运干线,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通江新通道”。
加快绣江复航工程建设。推进绣江复航工程,新建容县港区磨刀湾作业区、白马枢纽、象棋枢纽,改建金鸡枢纽船闸、改建交口枢纽,开展容城电站坝下至浔江汇合口河段140公里航道整治。
第七章 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充分衔接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区域性大城市,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和龙潭产城新城等重点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推进产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提升玉林在区域内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北部湾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镇发展格局,全域构建“中心集群、玉北同城、承东连西,双轴向海”的总体发展格局。打造以玉北同城为核心,联动周边县城的玉林中心城镇群,推动玉北同城化进程。全面实施玉北同城化战略,以空间同城化、交通同城化、产业同城化及服务同城化为抓手,推进玉北城区扩容提质升级。将博白陆川城镇圈打造成为市域中部服务核心,推进空港—博白—陆川区域协同发展;联动铁山港及临港产业优势带动,集合龙潭—双旺—松旺—大坝—沙陂五镇临港优势,将龙潭临港城镇圈打造成为玉林南部港产城海一体化发展新区和玉林向海经济的主阵地。实施“东融”“西合”战略,将玉林市打造成为“两湾”产业融合主阵地,形成往西对接南宁,往东对接广州、深圳的城镇主轴,建成两广间最重要的城镇廊道和联系两广中心城市的纽带。积极联动北部湾,以龙潭产业园区+铁山港码头为开放载体,加快龙港新区工程建设,打造向海发展主轴;积极对接湛江,依托陆川北部工业集中区+陆川县城+粤桂合作产业示范区,打造向海发展副轴。
建设公园城市。贯彻落实“城市美”发展理念,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大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公园城市。更新城市的空间结构,努力扩大城市的空间,力争实现玉林中心城区建成区用地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建设一批主题公园、郊野公园、口袋公园,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更新城市社区,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工作,建设一批宜居社区、智慧社区,更新改造一批老厂房老厂区、老商业街和传统街区。更新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功能和商业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明显提升。更新城市的治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更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大脑”全面提能。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和提升我市在自治区县域经济第一方阵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突出北部湾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县域功能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发展板块,切实在全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多点支撑”的县域经济协同发展良好局面。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强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培育壮大特色县域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培育形成1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城乡居民收入和第二产业比重增幅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打造2-3个西部百强县。建设一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把博白、北流、容县、陆川等打造成为城区常住人口超30万的Ⅰ型小城市。发挥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示范小城镇。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医疗保障、卫生服务等生活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镇人口规模比例,加快人口城镇化速度。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等服务能力,强化县城城镇化的短板和弱项,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强化城区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融合、空间融合、要素融合、社会保障完善,提高城区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内在联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田园风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构筑“一龙头、四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对标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自治区级示范区。加快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发展,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科技成果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覆盖为重点,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着力破解乡村产业弱的难题,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企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快玉林高铁新城建设步伐。加强高铁新城城市设计和规划布局,注重山水格局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建设高铁枢纽站、换乘中心、物流园区、职教园区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玉北湖、商业综合体等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带动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全面跃升,建成玉北都市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板。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向东西两翼拓展,加快玉林和北流同城化发展,完善路网系统,加强空铁枢纽联动,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和首位度。
加快龙潭产城新城规划建设。推动龙潭产业园区扩区,坚持“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设施的规划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龙潭产业园区同周边乡镇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以产兴城、以港兴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构建引领北部湾经济区绿色崛起、突破发展的新高地。推进玉林、北海两市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市合作发展机制,统筹推进龙港新区科学发展,实现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合作共赢发展,加快推进龙港新区建设成为跨区域协作发展示范区。
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加快推进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玉林临空经济区等园区建设,以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加强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
大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各产业园区配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保障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就读需求。增加优质师资力量,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质教师入职产业园区学校,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融合联动发展;加快玉林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需求。以服务龙潭产业园区为重点,对照园区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玉林市教育资源与各地教育资源交流共享。
共同打造健康北部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经济区医保一体化建设。支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依托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自治区级辐射桂东南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医院),依托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自治区级传染病防治基地,依托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建设医疗服务辐射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贵州等地以及东盟的中西医结合骨科治疗区域中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医疗”“5G+医疗”“数字玉林”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共享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
提高就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开放、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经济区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北部湾英才汇聚计划和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东盟国家优秀人才来玉创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政策。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加强低保与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各项救助的有效衔接。
加快建设全覆盖的高速网络基础设施。扩大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实施城乡光纤网络和“广电云”基础网络全覆盖。推动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信息安全技术和服务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信息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部署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重点推进玉林大数据生态产业园、玉林孪生计算与大数据云服务中心、玉林市公共安全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1+N”政务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区块链产业,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非对称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推动骨干网络扩容升级,积极打造一流千兆城市,鼓励和支持“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建设和规模化商用,提升城区和热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优先实现主城区、工业园区、重要景区、重要交通路网等热点区域全覆盖,推动乡村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逐步实现全市全覆盖。
推动基础设施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广泛应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一批智慧能源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法治工程、智慧物流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三农工程、智慧水利工程、智慧环保工程等融合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拓展应用,建设融合创新的政务数据应用开放平台,推动5G、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广应用,实现应急、公安、交通运输、消防、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信息跨区域互联共享和协同联动,逐步形成感知全面、互联广泛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感知能力,系统打造“玉林智慧大脑”。
加快智能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属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完善新一代高性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数据中心。加强统筹大数据中心的云资源利用,采用阶段性滚动扩容方式,建设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提升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的承载能级,加快形成具有玉林特色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
充分发挥玉林作为对接沟通“两湾”的关键节点和区域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内外开放合作,打造合作平台,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合作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之间“同城化”建设,强化产业、交通、金融、科技、人才、旅游、体育、媒体、基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深化与北部湾城市群成员城市以及桂东粤西等周边城市的互通合作,实现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产业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产业。着力推进龙潭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强港口建设、产业发展、新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打造港产城海融合发展的龙潭产城新城。
全面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夯实“东融”重要通道和区域枢纽战略地位,主动对接和融入大湾区,奋力建成“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完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强化与大湾区互联互通,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和资金链,在产业发展、要素资源、营商环境、公共服务、教育等方面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重点围绕制造业和轻工业两大发展方向,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机制,支持大湾区城市在玉林市发展“飞地经济”,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支持玉林科研机构、企业与大湾区相关单位合作共建产业协同研发创新平台,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合作。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推进龙腾路建设和沙河至铁山港东岸铁路支线规划建设,打造玉林市出海新通道。充分发挥玉林市在柳州—黎塘—玉林—湛江货运大通道、贺州—梧州—玉林—北海物流产业大通道中的区域功能地位,做好产业布局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通道互通互联能力,把玉林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强化通道节点平台建设,加快龙潭产业园区(含龙潭片区和白平片区)、玉港合作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玉林国际陆港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中欧班列节点城市,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加强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两地交通、产业、市场等对接,强化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携手共进,联动发展,主动融入自贸港建设。加快推动张海高铁桂林至玉林段、玉林至北海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动铁山东港建设和升级,强化与海南洋浦港协作,推动港口资源整合,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坚持优势产业错位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原则,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医药食品、轻工纺织等产业,协同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积极建设海南后方加工制造基地,积极探索实践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深度融入海南自贸港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玉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对接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主动承接海南外溢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协同打造跨省特色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养老养生等深度融合。
积极对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接试验区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规则和制度框架,实现营商环境提升。对接试验区打造开放型经济引领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内联外合的区域性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构建跨境产业链。加强与崇左片区合作,主动对接中越直通车、中越跨境集装箱班列等跨境交通,推进柴油机、微耕机、汽车配件等出口,发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试验区向海经济集聚区建设,融入试验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接试验区开放型先进制造业发展行动计划,融入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高在北部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对接试验区中国—东盟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发挥玉林医药资源优势和医药贸易地位,推动玉林大健康产业发展。
主动对接北钦防一体化开发建设。加快融入北钦防交通体系,加快玉林至浦北高速公路、浦北至北流(清湾)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提升玉林与北钦防之间通达效率。强化对接北钦防产业体系,坚持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原则,重点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医药食品等产业,主动融入北钦防临港优势产业带、临港新兴产业带和旅游康养带发展。充分利用玉林医药食品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养老、医疗、运动、旅游、食品等产业,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入北部湾康养产业、国际健康养生基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等建设。加强与北钦防教育合作,积极对接北部湾职业教育升级行动计划,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鼓励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北部湾经济区、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参与北钦防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
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把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及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等国家经贸合作,深化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机械、新材料、陶瓷、中药材、香辛料、农产品、食品、能源、工业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建设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的合作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扩大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国际贸易业务规模,做大做强“玉商”外向型经济。
提升对外加工贸易水平。重点推进内燃机、低压电器电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等制造业以及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轻工业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引导对外加工贸易企业提高质量、改进技术、优化服务、培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善“整机+核心零部件+原材料+研发+设计”全流程产业链。支持加工贸易升级,由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发展。支持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推动对外加工贸易全流程各环节优化提升。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等加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深化海外规划和布局,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等建设。发挥玉林中药材、香辛料等优势,积极拓展亚洲清真食品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和支持玉柴集团发挥其品牌价值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进一步做强内燃机产业链,提高东盟市场份额,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和欧美市场。
加强海外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营造优良营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率,促进外资增长。发挥侨商优势,谋划建设驻外联络机构和招商中心,形成“以产业基金为抓手、以跨境合作为主导、以驻点招商为支撑”的高质量外商招引机制。继续深化“产业大招商”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向外商投资开放范围,打造一批国际化品牌和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对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市长论坛、北部湾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大会暨城市合作组织大会等平台,持续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组织广播电视交流与合作会议和走进北部湾联合采访活动,积极承办或参加北部湾城市运动会,深化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城市联动和融合发展。
提升会展合作服务平台。积极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力争将玉林香辛料、中药材、农产品及优势工业品纳入国家级博览会,不断提升玉林影响力。加快推进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提档升级,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玉林)中医药展,创新办会模式,深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药品合作发展高峰论坛等,不断扩大中药材、香辛料、食品、轻工业等国际贸易规模,做大做强“玉商”外向型经济,不断提升玉林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快东盟国际特色医药园、玉林国际香料交易市场暨玉林福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推动与东盟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链合作互补,推动特色海外产品“走进来”,优势产能“走出去”,打造跨境产能合作发展示范基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加强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园区环境管理保障措施,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园区废水收集处理,优化园区废气、固废处置,加强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贮存、转移、加工利用、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强化源头减量措施。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园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支持龙潭产业园区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和低碳园区,实现园区产业结构由“高耗能、高排放”向“低耗能、低排放”的转变。鼓励园区与周边的农业种植、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大的工业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区域合作联防联控,提升治理水平。协助北海市加强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等,大力营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南流江流域联防联控,加强与北海、钦州等周边城市会商沟通、协同合作,推进南流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全面整治入海污染源。加强白沙河流域环境治理,确保水质达标和饮水安全。加强与北海市合作,加快推进龙港新区尾水深海排放工程规划建设。推进粤桂两省联手共治九洲江,推进农业源、生活源、工业源整治工程,保障水质常年达标。加强监管与预警能力建设,推进环境保护、环境技术创新等基础研究。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发挥玉林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优势,加大传统产业转型、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建设,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玉林龙潭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化、规范化和高值化发展。逐步建立有色金属和锂电材料的高效再生产业链,通过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突破废旧有色金属预处理、熔炼和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一批能够解决金属再生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实现“城市矿产”的高质化利用。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规,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加强九洲江、南流江水体污染治理,实施蓝色整治行动和北部湾入海河流综合防治工程。加强陆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六万大山—云开大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依法惩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以环境标准“倒逼”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培育绿色文化,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理念和意识成为公众的优先选择和自觉行动。
第十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规划衔接,强化在产业联动、对外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实践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合作机制,探索共建跨省、跨市产业园区、“飞地园区”等产业合作平台。推动经济区各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具体合作项目和相关合作事项的落实。探索推动自治区开展龙港新区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一区两园”管理模式,实现新区内事情新区内办。
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加强本规划与玉林市“十四五”规划以及玉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玉林市工业与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玉林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玉林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等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明确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合理安排重点工作和项目实施进度,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强化财政和金融服务保障。积极申请国家、自治区等上级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区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企业上市融资激励机制,提高资本市场资金引进能力。发挥政府产业发展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
强化发展用地保障。积极争取自治区在发展用地指标保障的大力扶持。强化用地用途管控,立足各功能区定位和各园区产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分配用地指标、用林指标,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县(市、区)间建设用地及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弹性管控机制,精准保障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发展建设用地。
强化劳动力资源保障。打破地域限制、身份歧视和不合理的职业认定门槛,加快实现人才互认互享,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实施“玉见英才计划”“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农村特殊专长人才创业培养工程”“玉生回归”等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改善职业技能培训结构,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强化水资源保障。以优化配置为基础,补齐水利工程短板,打造高保障的供水网络。以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系统治理为抓手,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以加强防洪治涝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推进龙云灌区工程、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供水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完善能源体系建设。推进输配电网、油气管网、电源、充电设施等建设。融入经济区智能电网一体化建设,优化调整各级电网架构、电力结构、电源布局,打造安全稳定的电网。完善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油气输送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加快实现县县通天然气。推进风力、光伏及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园区发展热电联产,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汽。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综合供能服务站,推进“新能源+储能”应用,探索“风光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全市油库、加油站布局,保障成品油供应稳定。强化能源运行的监测,保障能源安全。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权责清单,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高频事项“跨省跨市通办”全覆盖,重点建设玉林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涉及公共安全和群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推动政府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制度改革,推进教育、医疗、公用事业等民生领域信息公开。对标世界银行评价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及先进发达地区,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玉林市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推动形成招商稳商合力。实行“一把手”包联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条龙”包联和审批代办服务。围绕本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支撑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项目单位编报一套材料统一受理、同步评估、同步审批、统一反馈,加快项目落地。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监督机制,用好用足扶持政策,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政策支撑,集中优质要素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切实协调要素保障,构建覆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督促检查,制定考核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主要政策措施、重点项目建设进行重点考核。强化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对规划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进行定期检查并提出评估报告,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保证规划有效落实。
附图:——区位分析图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重大交通项目规划示意图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