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年06月17日 |
标 题: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 |
发文字号:玉政办发〔2022〕9号 |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2日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园区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7日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6
(一)发展基础..............................................................6
1.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6
2.产业创新浓度实现新提升.....................................7
3.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7
4.创新人才引培开创新局面....................................8
5.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风貌.....................................8
6.科技助农富农取得新成果.....................................9
(二)面临形势...............................................................9
二、明确新站位,找准新方向,铸造区域科创新标杆..............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战略定位................................................................13
(四)空间布局................................................................14
(五)发展目标................................................................16
三、聚焦高科技,赋能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19
(一)加强“5+6”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19
1.聚焦内燃机核心技术研发.......................................19
2.推动新能源材料高端技术研发................................20
3.提升完善不锈钢精深加工全环节技术......................20
4.升级铜基材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技术.........................21
5.升级低压电器电机终端产品技术..............................21
6.加强纺织服装高性能材料技术研发...........................21
7.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22
8.提高板材家具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2
9.提升黑白家电智能化水平..........................................23
10.促进五金水暖与物联网技术融合...............................23
11.提升中医药萃取技术水平.........................................24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25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25
2.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26
3.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26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27
1.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27
2.推动科技赋能商贸物流业转型发展.........................28
3.以数字赋能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29
(四)夯实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基础.....................................30
1.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打造科技助农玉林样板...........30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30
3.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充实农业农村服务队伍...........31
四、融入粤港澳,做强创新源,打造两湾融合发展动力核..................32
(一)构筑强磁场,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32
1.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32
2.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效能.............................33
3.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建设.............................34
(二)打造新优势,合力建设高品质创新功能区................35
1.聚焦高新园区,发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作用............35
2.聚焦特色园区,推动高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35
3.聚焦创新浓度,切实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效能............37
(三)赋能活力体,加快打造企业发展梯度矩阵.................37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37
2.实施传统企业二次创业计划......................................38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38
(四)筑牢人才链,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氛围..................39
1.完善产才融合的人才引进模式...................................39
2.完善各方联动的人才培育机制...................................40
3.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40
4.加强优质高效的公共配套服务...................................41
(五)改革再深化,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动能..................41
1.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41
2.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42
3.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42
(六)彰显软实力,形成科技创新服务强效支撑..................43
1.提升科创治理能力.....................................................43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4
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44
(七)助力双循环,开创内外协同创新发展新局..................45
1.加强融合加速推动两湾科技协同发展........................45
2.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45
(八)指向碳达峰碳中和,绘就绿色低碳生态美丽画卷.......46
1.以低碳科技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46
2.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度...........................47
(九)展现新颜值,深化科技惠民富民崭新实践..................47
1.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服务,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47
2.提升科学普及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48
五、激发能动性,强化全保障,形成支持科技进步新合力.........48
(一)强化组织领导.............................................................49
(二)强化责任落实.............................................................49
(三)加强科技投入.............................................................50
(四)完善评价体系..............................................................5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的新时期,也是玉林深入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奋力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力争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区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区排位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玉林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玉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把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全面落实自治区“三百二千”科创工程,联合玉林市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科技项目699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152项、市级545项,突破技术难点和技术瓶颈200余项。累计登记科技成果661项,同比增长696%,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38项,同比增长58%。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广西第4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中,玉林创新环境指数排名位列全区第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二五”末的48%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5.1%。
2.产业创新浓度实现新提升。根据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要求,围绕优势产业“二次创业”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转型,2020年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7%,增速居全区第一;聚焦重点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华友为龙头的新能源材料产业、以柳钢中金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和以正威为龙头的铜基新材料等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初步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
3.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20家发展到“十三五”末的85家,其中13家营收超过2亿元、6家上市挂牌;获批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225家,成功培育瞪羚企业4家。建成国家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玉柴内燃机生产基地”成为广西首个获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内燃机特色产业基地;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为2020年度广西唯一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4.创新人才引培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时期,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实施“人才东融”工程、“产才融合”工程、“玉生回归”工程、“湾才入玉”计划以及创新型企业家精英成长促进工程。借助自治区“外专聚桂”计划,全市累计从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专家150余人次,比“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200%;支持海外“高精尖缺”人才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共实施20余个国外智力项目,引育创新型人才和团队89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落户玉柴机器集团,引领全区国家级人才引进平台新突破。多名企业首席技术官活跃在创新一线,一支由国家到自治区、市的自上而下的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建立。
5.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风貌。全市共建成星创天地102家(其中国家级8家、自治区级26家),众创空间45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自治区级1家)。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升级行动,建成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高新区、2个自治区级工程院、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4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以建设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出台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1500万元风险补偿金用于扶持科技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缓解。“十三五”期间,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16项,技术交易额达到14亿元。
6.科技助农富农取得新成果。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种植新技术、先进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市涉农领域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3项。分别建成玉东、兴业县、陆川县、博白县等4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科技特派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技推广机制,全市科技特派员共指导服务种养基地193个,开展科技培训6055次(期),培训农户235660人(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686个、种养新技术762项、新设施设备226台(套),解决种养技术问题625个。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农业合作组织38个,服务合作组织64个,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不断加强。
(二)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迭代的深刻性前所未有,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前所未有。面对新变局、新挑战、新任务,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定位、新目标、新部署,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更加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应对风险挑战、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面对“十四五”新一轮区域竞合新压力新要求,以及全面深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广西正在全面对接和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深入推进等重大战略叠加,为玉林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机遇。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聚焦产业、聚焦企业、聚焦产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将为玉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提供良好契机。“十四五”将是国际和区域竞合深度演化和分化的关键时期,是广西和玉林厚积薄发、奋发有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期间,玉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行动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绩。但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新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要求,玉林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提升、高端科创人才仍需加强引培、科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国内各大经济区的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态势,玉林科技创新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必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壮大创新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玉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新站位,找准新方向,铸造区域科创新标杆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玉林新一轮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敢于求新、勇于求变、善于求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玉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玉林“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奋力建设成为国家智能装备制造发展高地、全国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高地、国际化中医药科创合作典范,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玉林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关键突破。聚焦内燃机、低压电器电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等5条制造业产业链,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6条轻工业产业链等“5+6”产业的建链、固链、延链、强链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支撑引领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人才驱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的政策,造就更多全国、全区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为核心盘活创新资源,释放要素活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创新人才密度提升玉林创新高度。
——坚持深化改革。遵循创新发展规律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律,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水平,切实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动力。
——坚持开放联动。深度融入全球和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等国家和区域战略优势,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创新,以开放创新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赋能发展。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核心,促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玉林将高要求、高水平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依托全市现有创新载体平台、行业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层次推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中医药三大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一试验、两高地、一典范”的创新战略布局:
——两湾协同创新发展先行试验区。探索对接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积极构建上中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创新链,与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和双循环协同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区域间、跨省际的创新协作共赢典范。
——国家智能装备制造发展高地。围绕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以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为核心,形成内燃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军民融合、金融商贸物流五大技术板块为一体的科创高地。加速建成先进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玉林制造”向“玉林智造”转型升级。
——全国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高地。依托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呼应和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聚焦发展锂电新材料、高端铜材、高端不锈钢、精品家电用钢等产业,积极打造新材料、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临港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应用高地。
——国际化中医药科创合作典范。依托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玉林国际香料交易中心和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充分发挥玉林“南方药都—中药港”的品牌优势,以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为平台,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与东盟国家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有机融合,构建国际化大健康产业创新合作新格局。
(四)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玉林将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持续提升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创新载体的创新能级,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实现“两湾”产业融合、创新协同,形成区域联动、多点崛起的创新格局。
——一轴即创新联动发展轴。创新联动发展轴一头指向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红利,构建“研发在粤港澳,成果转化在玉林”的创新合作新格局;另一头指向沿海,通过玉林龙潭产业园等核心园区构建起向海经济创新研发高地。创新联动发展轴通过覆盖玉林主要产业园区及创新载体,进一步明确创新格局、凝聚创新合力、形成创新集群,成为引领玉林创新发展的动力轴。
——两核即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和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以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具备一定发展优势的产业为重点,集中创新资源、突破技术壁垒,构建产业园区服务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创新格局,以双核驱动玉林科技创新发展。
——多点即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各轻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围绕“5+6”产业链及战略新兴产业布局,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全力助推科技型企业实现爆发性增长,形成“一园一创新特色”的多点支撑、百花齐放技术创新格局。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图
(五)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玉林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相匹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对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的支撑更加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排名逐步提升,科技改革和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创新型玉林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走在全区前列,成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枢纽、新兴产业发展高峰、中国制造靓丽名片、开放创新合作门户。
——创新平台载体量质齐升。强化与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对接合作,加快建设玉林大数据生态产业园,进一步推广使用玉林市企业服务综合大数据平台,促进创新平台载体规模升级、服务升级、运营升级。到2025年,力争玉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国家内燃机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
——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器件、设备、材料、软件及工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标准。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2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全市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自主可控性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超100亿级企业达到6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60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新突破。
——科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以“产才融合”为核心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用”力度,吸引凝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和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达到120人。
——创新生态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政策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全方位开放创新的新格局基本建成,与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更广泛、更深入,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更加完备,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成效进一步显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以上。
表 玉林“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目标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
% |
— |
22 |
2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0.49 |
1.35 |
3 |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万家 |
16 |
16 |
4 |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
人年 |
24.83 |
36 |
5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1.3 |
2.5 |
6 |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
亿元 |
7.36 |
>200 |
7 |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355 |
538 |
8 |
高新区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53.39 |
80 |
9 |
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 |
人 |
48 |
120 |
10 |
转化科技成果数量 |
项 |
69 |
200 |
11 |
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 |
家 |
85 |
>160 |
1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5.5 |
13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 |
% |
6.6 |
10 |
1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 |
% |
19 |
23 |
展望2035年,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攻克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向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高性能材料、健康医药等产业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汇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承接大湾区、服务东南亚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建成创新型城市,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发展的枢纽型城市。
三、聚焦高科技,赋能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制造业、轻工业“5+6”产业链,以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实现蛙跳式发展。
(一)加强“5+6”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1.聚焦内燃机核心技术研发。
推动新一代国六发动机、燃料电池新能源动力系统、大型船用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制造、智能化工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支持玉柴做强发动机主业并向上下游延伸,形成“零部件—整机—终端”一体化装备制造系统,打造内燃机全产业链。
专栏1 内燃机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配件,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做实做专做精车用、农用、工程机械用、船用、发电用、机车、军用发动机,做强工程装备、专用汽车、特种车辆、智能装备终端产业。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强动力总成及零部件、车身零部件、底盘零部件等生产技术研发,推动产品不断向后处理、电控共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电气元件系统等高附加值新兴产品延伸。
2.推动新能源材料高端技术研发。
依托现有镍产业基础,大力支持动力锂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瞄准未来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加快三元正极、磷酸铁锂双线联动建设,重点开发锂电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产品。支持白平产业园的华友锂电新能源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尽快建设投产。
专栏2 新能源材料重点技术
加强锂电池材料研发,重点支持动力或储能电池用的高性能电池正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锰酸锂、储氢、氢氧化亚镍等关键电池材料研发。加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积极开发晶硅电池、硅基薄膜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太阳电池减反射玻璃、透明导电玻璃等材料。重点建设以电池级结晶硫酸镍、镍锰钴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等电池级用材料项目,拓展开发镍基合金材料,往新能源电池、含镍医疗器械等创新链产业链延伸。积极推动电芯制造、PACK封装、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航空航天电池、3C产品电池等下游高端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能源、分布式能源、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在重点园区布局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技术升级。抓紧引进高效柔性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等项目。
3.提升完善不锈钢精深加工全环节技术。
加快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建设。推进玉林高端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冶炼、轧钢、制品、研发、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技术链。
专栏3 不锈钢精深加工重点技术
重点研发基础不锈钢、高端不锈钢、不锈钢制管、不锈钢型材加工、不锈钢装饰制品、不锈钢橱柜、厨卫制品、卫生器皿、表面工艺品、锁具等产品。加快新型合金、高密度合金等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聚焦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提升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水平,开发生产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4.升级铜基材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技术。
重点开展铜带、铜箔、覆铜板、阴极铜、铜杆、电线电缆、铜合金、印刷电路板等铜材料加工产品的技术研发,支持开发电力电器设备、精密控制线缆、电机马达等终端产品。提前布局低氧光亮铜杆、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用接触网线、精密铜线系列、纳米铜线系列、大口径特种铜合金管材系列、精密控制电源线系列等金属新材料。
5.升级低压电器电机终端产品技术。
加快促进传统电机技术升级,重点发展熔断器、低压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主令电器和自动开关、刀开关、刀形转换开关等低压电器。加快发展电动工具用电动机、家电用电动机、微电机及其他通用小型机械设备用电机、电容等。加强低压电机技术研发,拓展电子通讯器材、变压器、电表、低压电箱、框架万能式断路器、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小型断路器、接触器、配电电器、终端电器、控制电器、电源电器等上下游产业技术开发。
6.加强纺织服装高性能材料技术研发。
以玉林(福绵)生态纺织服装产业园、福绵牛仔休闲服装特色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载体,支持纺织企业发展家纺、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支持纺织企业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以服装皮革产品设计及加工、服装皮革服饰配件(及辅材)、服装皮革产品包装为主的服装皮革产业。
专栏4 服装纺织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高强缆绳、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7.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
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示范”。以优质稻、沙田柚、荔枝、沃柑、橘红、百香果、菠萝蜜、三黄鸡、陆川猪、林特产品等玉林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实施培育良种、优质繁育计划,建设一批农畜产品科技创新基地;提升粮油、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家禽等优特农产品的品质,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桂字号”“玉字号”品牌,建成一批上规模的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速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一批农产品传统优势企业进行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加强食品非热加工、包装材料、在线监控等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特色水果灌装饮料、乳制品、畜禽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水平。
8.提高板材家具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围绕优势林木产业,加强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依托中国弯曲胶合板(弯板)之都—容县、林产大县博白县,推进板材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和退出制度,确保生产工艺和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标准,打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功能板材产品。
专栏5 板材家具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弯板等,配套发展林化产品、塑胶制品、轻化产品。加快家具制造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办公家具、现代多功能家具、全屋定制家具、个性化橱柜、住宅精装家具,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9.提升黑白家电智能化水平。
依托玉林市黑白家电轻工产业园、北流市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玉东新区音响家电产业园等品牌园区,重点支持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烤箱、冰箱、空调、影音设备,电脑信息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通信产品、电子教育产品、电子娱乐产品,以及热水器、电暖器、风扇、灯饰照明、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智能化升级。围绕黑白家电产业链固链强链,大力引进压缩机、电机、面板、集成电路和芯片等上游部件制造企业,提升模具、塑料配件、五金配件等配套能力,推动传统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采用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高品质家电产品。
10.促进五金水暖与物联网技术融合。
依托五金水暖特色产业园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供排水系统、采暖系统、厨卫系统的水嘴、淋浴器、落水、便器配件、喷洗按摩浴缸配件、阀门、管道连接件等五金配件制造技术,配套发展精细化工、表面处理等技术。加强五金水暖产业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网络及遥控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结合,广泛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温控器、中央控制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装置等技术和设备,为用户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11.提升中医药萃取技术水平。
以银丰国际中药港、福达国际香料交易中心、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抓手,围绕广西中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南方药都和南国香都建设,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研发,开展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新药临床前研究,提高玉林市中医药质量监测、特色中医药标准制定、医疗机构制剂标准提升、生产工艺改进等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支持申报自治区级中药材(含香辛料)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玉林市“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改革为契机,完善“药食同源”商品以食品加工用途进口通关的便利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创新制度建设,探索“药食同源”新品研发。
专栏6 中医药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与提取物,积极开发现代中药新品种和半合成药物,生物血液制品、中药提取原料药、海洋生物制药等。努力攻克中药制药提取分离技术、制剂以及质量控制、中药药用活性成分的结构改性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开展中药剂型改造,加强中药经典名方抢救和发扬光大,开发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中成药及其制剂。优先研究基于固定剂量组合的中药和民族药现代化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针对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
支持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研制,支持优势中药产品二次深度开发。建设鸡血藤、橘红、天冬等南药为主的中草药种苗培育及研发基地,充分挖掘现重点企业的研发潜力,重点扶持发展中药制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等细分领域,做强做优云香精、正骨水、湿毒清胶囊、鸡骨草胶囊等优质中药品种。
专栏7 发展药食同源产品
以“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改革为契机,加速“药食同源”进口商品按食品管理在广西办理报关清关手续。加快推进玉林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降低进口物流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以玉林市中药材(含香辛料)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载体,提供高效、准确的香料及其关联产品的质检服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探索形成“药食同源”商品以食品加工用途进口通关的便利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创新制度。开展“药食同源”相关产品研究开发,大力推动“药食同源”相关产品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玉林市作为八角、肉桂、沉香等名贵香料原产地及全国最大的香料集散地、交易中心、定价中心的优势地位作用,全力打造“南国香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过程中的科技应用,大力推进食品快速检测、溯源追踪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监管等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基于通关便捷高效、风险可控和全链条监管的“药食同源”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扶持3—5家试点食品生产企业在运用进口香料开展粗、深加工产业上做大做强。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清华同方项目建设,加强在红外交互式智慧大屏、电容交互式智慧黑板、信创全系列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一体机、服务器等IT设备的技术研发。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智慧政府建设。
专栏8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和数字化装备制造产品、高亮度LED发光器件、模组及成套应用产品制造业、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化。把握5G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大力引进5G工业生产线、5G挖掘机、5G工业AR、5G AI智能机器人、5G签字臂等5G+应用产品。
云计算。依托玉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立玉林市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依托清华同方等重点企业加快推出云主机、云存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高端服务器等产品。
大数据。完善玉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与云计算大数据相关的玉林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项目。支持政府机构和企业创新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示范。
2.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三电(电池、电蓄动、电工系统)核心零部件,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燃料电池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配件本地化率。依托玉柴新能源汽车公司、玉柴专汽公司、玉柴东特公司,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技术。完善新能源特种车、商用车、乘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链。
专栏9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整车。以新能源警用车、押运车、监测车、消防车、抢险救援车、厢式物流车、环卫汽车、城市物流车等专用车为切入点,逐步向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整车生产发展,利用整车制造平台扩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和规模,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体系。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强与高等院校、国内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新能源动力系统、电附件、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加强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电驱动系统、蓄能系统及其它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
3.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
以龙潭城市矿产基地、龙潭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北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加快培育汽车拆解、废旧电池回收、家用电器回收处置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废水垃圾污泥处理、金属表面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以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电镀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以节能灯具(灯饰)、热电联产、污水处理为主体的环保产业技术。着力引培清洁能源技术(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燃料),加强沼气及沼气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等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支持玉林节能环保产业园的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专栏10 循环利用产业技术
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重点开发再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资源再生利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废旧设备再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
1.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
提高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大型仪器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支撑和共享服务能力。围绕检验检测认证、孵化育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环节,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和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加强与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开展联合试验孵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品牌孵化基地,推广“孵化+创投”模式,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建设集科技研发、人才交流和配套服务于一体,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
2.推动科技赋能商贸物流业转型发展。
进一步提升钢材、木材、矿石、中药材、香辛料、粮油、服装、肉食品、轻工产品、农产品批发等十大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培育一批大中型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处理水平和信息交换能力,积极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效整合商贸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企业、快递企业等产业链关联方的物流数据,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查询、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提升分拣、运输、仓储、安检等作业效率和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实现货物全程可视、可测、可控、可追溯。
专栏11 生产型服务业重点
研发设计。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平台,重点建设机械、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服务平台。鼓励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
科技服务。重点围绕“5+6”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统筹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玉林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推进玉林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基础平台。
互联网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探索建立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
现代物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进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玉林机场航空物流系统,不断提升航空货运保障能力。
3.以数字赋能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牵引,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零售、文化、体育、旅游、家政等消费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依托金城广场、毅德商贸城、奥园广场等重点商贸载体,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玉林园区、广西华侨创意文化产业园、三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创载体,积极发展网络直播、智慧超市、在线文娱等新零售、新体育、新文化消费业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完善升级智慧旅游信息大数据平台,持续提升旅游服务、宣传水平,加快以数字技术打响“五彩玉林,田园都市”品牌。依托家政村村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家政”的家政服务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家政服务、培训、就业、创业共生发展。
(四)夯实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基础。
1.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打造科技助农玉林样板。
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瞄准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科技攻关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加强温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以及高清摄像头、相机等监控设备等智慧农业监控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八角、沉香等具有玉林特色的领域精准化、专业化培育水平。加快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设施等工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全程监管,增强农业安全性。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推进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升级发展。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科技赋能,培育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化星创天地建设,以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主体,带动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加强源头创新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研发中心。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3.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充实农业农村服务队伍。
以县(区)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推进“副市长+副县长+一县一业”市县领导联系推动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试点工作,支持县域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农业创新团队建设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科技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充实“三农”专家服务队伍,到县、乡、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大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已返乡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种养大户、高素质农民等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培训。鼓励科技特派员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或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享受相关权益,鼓励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
四、融入粤港澳,做强创新源,打造两湾融合发展动力核
聚焦企业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库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发挥高新区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集聚整合创新要素资源,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持续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推动创新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构筑强磁场,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
1.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聚焦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的奋斗目标,结合“5+6”产业链布局需求,充分发挥玉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助力装备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加快5G+数字化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玉柴内网网络标杆试点示范、玉柴5G+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推进重点平台提能增效,支持北流建设升级为国家级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国家级低碳智能商用动力创新中心建设,激励更多市级平台升级为自治区级平台、自治区级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鼓励平台载体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运用大数据、GIS、云计算等新手段提升企业孵化精度,支持重点领域“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核心软件等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建成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玉林),提升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参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深化与区内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联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
2.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效能。
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平台—转化带—示范区”相结合的多层次、全体系成果转化载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中试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新区建立“一心一园一基金”模式,通过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打造一个产业园、设立一个专业基金,畅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通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一批科技咨询公司和新型研发机构扎根服务玉林,推动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生态化、平台化的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交易”为重点,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建立科技信息大数据库,提升信息发布、市场评估、咨询辅导等专业服务水平,推动更多成果转化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新动能。搭建玉林与大湾区商会合作机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开展面向东盟的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标准化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咨询机构到玉林设立分支或开展柔性服务。
3.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高水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引导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集成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引导孵化器向重视服务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方向升级,再争创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孵化器,重点支持玉林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孵化器。鼓励支持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家等投资建设各类孵化机构,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开展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建设。围绕粤桂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新技术供给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大湾区就近共建孵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就近、就地产业化。结合玉博会、药博会等有全国影响的展会,积极参与和创办高能级创新创业赛会和创业训练营,发掘和孵化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借会借赛推动一批高科技企业项目和人才团队落户玉林。
专栏12 “创新创业”孵化工程
新型孵化器建设工程。利用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玉林。
专业孵化器优化建设工程。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将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玉林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玉林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等建设成为专业孵化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构建以大湾区研发为支撑、玉林产业化落地为方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到2025年,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二)打造新优势,合力建设高品质创新功能区。
1.聚焦高新园区,发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高新区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重点,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内部研发平台、试验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供应链、投融资资源及技术人才,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发展,打造具备强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和供给体系。设立高新科技孵化基地,提升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质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大力支持玉林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重点聚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相关企业,不断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成果,引导农业科技成果入园孵化和转化,吸引高科技农业企业入园,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辐射带动、产业提质上取得明显突破。
2.聚焦特色园区,推动高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
以广西机械工业“二次创业”“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为契机,推进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打造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等特色工业园区。围绕特色轻工园区“亩产倍增”目标,依托“三企入桂项目落实、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全力推动制造业赶超和轻工业振兴。
专栏13 十大重点园区建设
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内燃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军民融合产业、节能环保、商贸物流等产业。
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现代物流、科创服务、医疗康养等产业。
广西玉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健康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等产业。
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制药、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制造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
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服装水洗、印染、服装辅料、纺织制衣、装配式建筑、现代绿色建材、PC构建等产业。
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
博白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工艺品制造、林产品加工、健康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广西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健康食品、新材料、林产化工、新型建材、碳酸钙产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
容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电子信息、林产化工、现代物流、皮革皮具、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
陆川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健康产业、机械制造、绿色建材、新材料、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
3.聚焦创新浓度,切实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效能。
全面构建“双创”生态,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园区孵化器。强化园区土地保障落实工作,通过“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新产业、新企业提供充足生产研发空间。完善技术共享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建设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伙伴型园区。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过程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交通路网、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通讯、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设施的智慧化水平。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提高园区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贡献率,让“寸土”生“寸金”。
(三)赋能活力体,加快打造企业发展梯度矩阵。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目标。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标准、培育机制和扶持政策,支持基础好、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团队、科技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企业入库培育,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激励政策,通过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龙头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梯次发展;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在细分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催生一批瞪羚企业、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
2.实施传统企业二次创业计划。
围绕“5+6”产业链升级,增强新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品牌等,推动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转型。加快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包括产品、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生物医药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扶持玉药、大参林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和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银丰国际中药港、福达国际香料交易中心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新型交易市场。围绕装备制造高端化发展,在内燃机、新能源材料、铜基新材料、不锈钢、低压电机、机械制造、智能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生产格局。围绕食品加工突破发展,支持南方黑芝麻糊等知名食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品牌焕新,研发出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兼具年轻态、时尚感、高效便捷的新产品,打造健康绿色食品产业高地。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围绕“5+6”产业链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加大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梯队,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行业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提升共性基础技术研发能力。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面向新需求、新场景的研发导向,支持硬科技、前沿科技、新经济、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专业高效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和参与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经费投入、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四)筑牢人才链,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氛围。
1.完善产才融合的人才引进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突出“产创融合”“产才融合”,推进产业链招商与科创人才引进协同并进,探索构建“引进一名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路径。依托“两湾”融合人才工作站,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异地研发机构、“人才飞地”等方式,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有重大发明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农村特殊专长人才创业培养工程”,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造就更多“玉林工匠”。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家精英成长促进工程,支持企业家积极开展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响“玉见英才”品牌,把握后疫情时期人才“回流”契机,实施高端人才“归玉”行动。注重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实施“玉生回归”工程。
2.完善各方联动的人才培育机制。
积极培育壮大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5+6”产业链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统筹、企业参与评价、研究机构支持联动、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人才协同培育新机制。完善人才遴选培育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参与的人才举荐机制。依托重点产业项目、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玉林技师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等高校院所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构建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培育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产教融合培育基地,推动玉林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构建“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区。
3.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
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引入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引进一个、论证一个、落地一个、支持一个”的动态认证模式,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论证支持。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广“协议工资”等引才方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才同行评议机制,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4.加强优质高效的公共配套服务。
坚持人才多元化、需求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推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档升级,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评价认定、项目申报、安家落户等方面的高效便捷服务,持续提升玉林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加对人才引培、科技研发、融资担保和场地租赁等方面的资助奖励,形成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资助奖励体系。落实自治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奖励制度,协助优秀人才参与国际、国家、自治区的荣誉奖项评选。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海内外科技人才工作提供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五)改革再深化,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动能。
1.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深化科技项目立项、过程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建立全覆盖、全流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理念思路、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人员素质,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健全以企业行业出题、科技答题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提升企业在重大项目设计中的参与度。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财政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对实施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的科技项目实行定向委托,健全科技项目库和成果库。建立多方参与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论证机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活力激发、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行先试。改革科技产权制度,探索形成充分肯定科研人员个人努力、兼顾国家和机构利益的知识产权制度。
2.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
全面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推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强化技术要素市场评价机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技术入股,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业。健全技术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对技术要素的引导作用,搭建技术要素价值发现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探索技术要素共享使用机制。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创新资源跟着平台载体走、与研发投入紧密挂钩的资源配置机制。
3.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围绕科技人才的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合理流动,系统推进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充分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建立人才举荐制度。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试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争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试点。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打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通道。
(六)彰显软实力,形成科技创新服务强效支撑。
1.提升科创治理能力。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重大人才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科研诚信管理,完善科技项目、科研经费全链条监管机制。根据自治区要求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机制,将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科研单位分类评价体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机构领导人股权奖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动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网络化、智能化新型交易市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培科技中介人才队伍,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打造科技服务业品牌。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和标准互动支撑机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领域打造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专利转让、许可、股权化和资本化运营。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吸引一批立足玉林、辐射西南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保护平台建设。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机制、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维权援助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
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加强企业融资需求摸排,用足用好“桂惠贷”“惠企贷”等政策支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自治区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和企业。充分发挥创投基金带动作用,研究出台贷款风险补偿、贴息等政策;依托玉林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支撑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提高不同生命周期、细分产业、创新能级的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和可得性。深化企业上市融资激励机制,支持已进入自治区、市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
(七)助力双循环,开创内外协同创新发展新局。
1.加强融合加速推动两湾科技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合作优势,深化与大湾区的创新协作,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交流机制、重大项目承接与科技创新服务促进机制,推动创新人才、技术成果、资本要素导入玉林,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南地区延伸拓展、面向东盟国家创新辐射的重要通道。积极推行“大湾区总部+玉林基地”“大湾区研发+玉林制造”合作模式,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和大湾区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互设“创新飞地”,共建离地研发联合体和众创空间,合作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玉林市重点开发园区与大湾区品牌园区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示范基地。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孵化器、驻点招商中心、转移企业公共留守处、人才引进基地、驻外商会服务中心“五合一”中心,打造以商会总部和服务中心为职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2.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大国、关键小国和节点城市在重点领域的创新对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数字经济、特色农业、中医药、海洋、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创新载体、技术转移转化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交流,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创新高地。借助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以及广交会、高交会、东博会、玉博会、药博会等全国性会展品牌,双向匹配创新产业资源,支持企业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建设,实行更大范围的开放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品牌企业的先进技术,探索开展技术精准对接、转移转化及落地服务,积极融入国际创新链。
(八)指向碳达峰碳中和,绘就绿色低碳生态美丽画卷。
1.以低碳科技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制造、化工、冶炼、医药等碳排放重点行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碳中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提供低碳环保技术解决方案。大力鼓励开展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围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等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
2.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度。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空气、土壤、固废等的预警预报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聚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及绿色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围绕自然资源立体协同调查监测及智能化监管技术、自然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技术、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优化及其规划实施监督和动态监测进行技术创新,推进节能环保设备研制与应用。加快固废治理技术研发,加强电子废弃物、城市垃圾、有色金属危险废物、大宗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九)展现新颜值,深化科技惠民富民崭新实践。
1.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服务,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瞄准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和城市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公安、智慧政法、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金融等深入发展。充分发挥玉林市企业服务综合大数据平台功能,推进为企服务效能。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完善和应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数据库和覆盖市、县、镇三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食品安全、科技强警、消防关键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生产安全事故预防理论研究、职业健康科研、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防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工作。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助残智能穿戴等,以数字化手段细化残障人士服务,深化科技助残、智能扶残的应用,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2.提升科学普及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
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全域科普全领域协同行动,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科普服务机制。依托和开放各类图书馆、科技教育基地、博物馆、重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发挥玉林市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展示中心和创新交流平台的功能,推动VR、AR、MR等技术深入应用,创新优质科普资源的汇集、开发、应用和推广方式,提升科普资源供给能力,打造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城市地标。结合新闻发布、经验交流、现场展示、培训宣讲、举办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创新政策,讲好科技创新故事,使各类政策应知尽知、应懂尽懂、应享尽享。
五、激发能动性,强化全保障,形成支持科技进步新合力
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在尊重企业科创主体和市场需求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科普成效、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监督考核、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针对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定期召开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完善党领导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成立“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崛起”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对接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科技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到底。根据本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制定各对应部门的工作方案。由市科技局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各园区要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二)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等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细化目标任务,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全力推进规划落实。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指标通报“红黑榜”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监督,共同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科技投入。
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综合运用财税手段,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降低研发综合创新成本,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出台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政策措施,放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方式,研究出台市本级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
(四)完善评价体系。
对标国家要求和发达地区高效科技评价体系,及时找准差距、完善措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将重点目标任务相关指标考核纳入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的综合绩效考核。在加强科创人才培养、提升双创平台品质、优化创新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内高端智库、研究院等建立长期的科技战略咨询合作关系,支持第三方积极参与对我市科技发展情况的分析评估。
文件下载: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x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园区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7日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6
(一)发展基础..............................................................6
1.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6
2.产业创新浓度实现新提升.....................................7
3.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7
4.创新人才引培开创新局面....................................8
5.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风貌.....................................8
6.科技助农富农取得新成果.....................................9
(二)面临形势...............................................................9
二、明确新站位,找准新方向,铸造区域科创新标杆..............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战略定位................................................................13
(四)空间布局................................................................14
(五)发展目标................................................................16
三、聚焦高科技,赋能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19
(一)加强“5+6”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19
1.聚焦内燃机核心技术研发.......................................19
2.推动新能源材料高端技术研发................................20
3.提升完善不锈钢精深加工全环节技术......................20
4.升级铜基材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技术.........................21
5.升级低压电器电机终端产品技术..............................21
6.加强纺织服装高性能材料技术研发...........................21
7.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22
8.提高板材家具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22
9.提升黑白家电智能化水平..........................................23
10.促进五金水暖与物联网技术融合...............................23
11.提升中医药萃取技术水平.........................................24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25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25
2.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26
3.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26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27
1.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27
2.推动科技赋能商贸物流业转型发展.........................28
3.以数字赋能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29
(四)夯实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基础.....................................30
1.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打造科技助农玉林样板...........30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30
3.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充实农业农村服务队伍...........31
四、融入粤港澳,做强创新源,打造两湾融合发展动力核..................32
(一)构筑强磁场,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32
1.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32
2.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效能.............................33
3.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建设.............................34
(二)打造新优势,合力建设高品质创新功能区................35
1.聚焦高新园区,发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作用............35
2.聚焦特色园区,推动高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35
3.聚焦创新浓度,切实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效能............37
(三)赋能活力体,加快打造企业发展梯度矩阵.................37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37
2.实施传统企业二次创业计划......................................38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38
(四)筑牢人才链,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氛围..................39
1.完善产才融合的人才引进模式...................................39
2.完善各方联动的人才培育机制...................................40
3.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40
4.加强优质高效的公共配套服务...................................41
(五)改革再深化,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动能..................41
1.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41
2.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42
3.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42
(六)彰显软实力,形成科技创新服务强效支撑..................43
1.提升科创治理能力.....................................................43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4
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44
(七)助力双循环,开创内外协同创新发展新局..................45
1.加强融合加速推动两湾科技协同发展........................45
2.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45
(八)指向碳达峰碳中和,绘就绿色低碳生态美丽画卷.......46
1.以低碳科技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46
2.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度...........................47
(九)展现新颜值,深化科技惠民富民崭新实践..................47
1.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服务,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47
2.提升科学普及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48
五、激发能动性,强化全保障,形成支持科技进步新合力.........48
(一)强化组织领导.............................................................49
(二)强化责任落实.............................................................49
(三)加强科技投入.............................................................50
(四)完善评价体系..............................................................5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的新时期,也是玉林深入贯彻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奋力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力争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区前列、经济总量在全区排位前移,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玉林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玉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立足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把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全面落实自治区“三百二千”科创工程,联合玉林市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科技项目699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152项、市级545项,突破技术难点和技术瓶颈200余项。累计登记科技成果661项,同比增长696%,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38项,同比增长58%。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广西第4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中,玉林创新环境指数排名位列全区第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二五”末的48%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5.1%。
2.产业创新浓度实现新提升。根据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要求,围绕优势产业“二次创业”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机械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和服装皮革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转型,2020年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9.7%,增速居全区第一;聚焦重点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华友为龙头的新能源材料产业、以柳钢中金为龙头的不锈钢产业和以正威为龙头的铜基新材料等三个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初步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
3.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和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20家发展到“十三五”末的85家,其中13家营收超过2亿元、6家上市挂牌;获批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企业225家,成功培育瞪羚企业4家。建成国家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陶瓷检测重点实验室;“玉柴内燃机生产基地”成为广西首个获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内燃机特色产业基地;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获批为2020年度广西唯一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4.创新人才引培开创新局面。“十三五”时期,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实施“人才东融”工程、“产才融合”工程、“玉生回归”工程、“湾才入玉”计划以及创新型企业家精英成长促进工程。借助自治区“外专聚桂”计划,全市累计从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专家150余人次,比“十二五”时期同比增长200%;支持海外“高精尖缺”人才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共实施20余个国外智力项目,引育创新型人才和团队89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落户玉柴机器集团,引领全区国家级人才引进平台新突破。多名企业首席技术官活跃在创新一线,一支由国家到自治区、市的自上而下的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建立。
5.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风貌。全市共建成星创天地102家(其中国家级8家、自治区级26家),众创空间45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其中自治区级1家)。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升级行动,建成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高新区、2个自治区级工程院、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4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以建设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出台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1500万元风险补偿金用于扶持科技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得到缓解。“十三五”期间,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16项,技术交易额达到14亿元。
6.科技助农富农取得新成果。重点围绕新品种选育、种植新技术、先进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全市涉农领域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3项。分别建成玉东、兴业县、陆川县、博白县等4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科技特派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技推广机制,全市科技特派员共指导服务种养基地193个,开展科技培训6055次(期),培训农户235660人(次)。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686个、种养新技术762项、新设施设备226台(套),解决种养技术问题625个。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农业合作组织38个,服务合作组织64个,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不断加强。
(二)面临形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化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迭代的深刻性前所未有,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前所未有。面对新变局、新挑战、新任务,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定位、新目标、新部署,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更加主动依靠科技创新应对风险挑战、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面对“十四五”新一轮区域竞合新压力新要求,以及全面深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广西正在全面对接和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深入推进等重大战略叠加,为玉林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带来重大机遇。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进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聚焦产业、聚焦企业、聚焦产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将为玉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提供良好契机。“十四五”将是国际和区域竞合深度演化和分化的关键时期,是广西和玉林厚积薄发、奋发有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期间,玉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行动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绩。但面对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新形势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要求,玉林还存在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提升、高端科创人才仍需加强引培、科技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同时,国内各大经济区的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态势,玉林科技创新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挑战,必须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壮大创新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玉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新站位,找准新方向,铸造区域科创新标杆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玉林新一轮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敢于求新、勇于求变、善于求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玉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玉林“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奋力建设成为国家智能装备制造发展高地、全国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高地、国际化中医药科创合作典范,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玉林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关键突破。聚焦内燃机、低压电器电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等5条制造业产业链,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黑白家电、五金水暖、中医药等6条轻工业产业链等“5+6”产业的建链、固链、延链、强链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支撑引领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人才驱动。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的政策,造就更多全国、全区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为核心盘活创新资源,释放要素活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以创新人才密度提升玉林创新高度。
——坚持深化改革。遵循创新发展规律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律,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创新举措,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升创新治理体系和能力水平,切实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动力。
——坚持开放联动。深度融入全球和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等国家和区域战略优势,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创新,以开放创新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坚持赋能发展。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为核心,促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数字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城市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战略定位。
“十四五”期间,玉林将高要求、高水平推动“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依托全市现有创新载体平台、行业领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层次推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中医药三大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一试验、两高地、一典范”的创新战略布局:
——两湾协同创新发展先行试验区。探索对接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积极构建上中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链、创新链,与大湾区形成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和双循环协同创新生态,努力打造区域间、跨省际的创新协作共赢典范。
——国家智能装备制造发展高地。围绕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以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为核心,形成内燃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军民融合、金融商贸物流五大技术板块为一体的科创高地。加速建成先进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引领“玉林制造”向“玉林智造”转型升级。
——全国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高地。依托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呼应和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聚焦发展锂电新材料、高端铜材、高端不锈钢、精品家电用钢等产业,积极打造新材料、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临港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应用高地。
——国际化中医药科创合作典范。依托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玉林国际香料交易中心和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充分发挥玉林“南方药都—中药港”的品牌优势,以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为平台,促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与东盟国家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有机融合,构建国际化大健康产业创新合作新格局。
(四)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玉林将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科技创新空间功能布局,持续提升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创新载体的创新能级,进一步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实现“两湾”产业融合、创新协同,形成区域联动、多点崛起的创新格局。
——一轴即创新联动发展轴。创新联动发展轴一头指向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红利,构建“研发在粤港澳,成果转化在玉林”的创新合作新格局;另一头指向沿海,通过玉林龙潭产业园等核心园区构建起向海经济创新研发高地。创新联动发展轴通过覆盖玉林主要产业园区及创新载体,进一步明确创新格局、凝聚创新合力、形成创新集群,成为引领玉林创新发展的动力轴。
——两核即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和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以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个具备一定发展优势的产业为重点,集中创新资源、突破技术壁垒,构建产业园区服务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创新、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创新格局,以双核驱动玉林科技创新发展。
——多点即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各轻工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围绕“5+6”产业链及战略新兴产业布局,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全力助推科技型企业实现爆发性增长,形成“一园一创新特色”的多点支撑、百花齐放技术创新格局。
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布局图
(五)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玉林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相匹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对制造业和轻工业“5+6”产业链的支撑更加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排名逐步提升,科技改革和开放创新不断深化,创新型玉林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走在全区前列,成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枢纽、新兴产业发展高峰、中国制造靓丽名片、开放创新合作门户。
——创新平台载体量质齐升。强化与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对接合作,加快建设玉林大数据生态产业园,进一步推广使用玉林市企业服务综合大数据平台,促进创新平台载体规模升级、服务升级、运营升级。到2025年,力争玉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增国家内燃机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
——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器件、设备、材料、软件及工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标准。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2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5件,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全市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自主可控性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超100亿级企业达到6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160家,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现新突破。
——科创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以“产才融合”为核心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用”力度,吸引凝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和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达到120人。
——创新生态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政策更加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全方位开放创新的新格局基本建成,与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更广泛、更深入,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更加完备,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科学普及成效进一步显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以上。
表 玉林“十四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目标 |
1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
% |
— |
22 |
2 |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0.49 |
1.35 |
3 |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万家 |
16 |
16 |
4 |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
人年 |
24.83 |
36 |
5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1.3 |
2.5 |
6 |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
亿元 |
7.36 |
>200 |
7 |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355 |
538 |
8 |
高新区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53.39 |
80 |
9 |
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 |
人 |
48 |
120 |
10 |
转化科技成果数量 |
项 |
69 |
200 |
11 |
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 |
家 |
85 |
>160 |
12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 |
5.5 |
13 |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 |
% |
6.6 |
10 |
1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 |
% |
19 |
23 |
展望2035年,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攻克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向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高性能材料、健康医药等产业重大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汇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承接大湾区、服务东南亚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建成创新型城市,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创新高地、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发展的枢纽型城市。
三、聚焦高科技,赋能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制造业、轻工业“5+6”产业链,以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成果产业化,开发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实现蛙跳式发展。
(一)加强“5+6”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1.聚焦内燃机核心技术研发。
推动新一代国六发动机、燃料电池新能源动力系统、大型船用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制造、智能化工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支持玉柴做强发动机主业并向上下游延伸,形成“零部件—整机—终端”一体化装备制造系统,打造内燃机全产业链。
专栏1 内燃机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和高端配件,如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尾气处理系统。做实做专做精车用、农用、工程机械用、船用、发电用、机车、军用发动机,做强工程装备、专用汽车、特种车辆、智能装备终端产业。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强动力总成及零部件、车身零部件、底盘零部件等生产技术研发,推动产品不断向后处理、电控共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电气元件系统等高附加值新兴产品延伸。
2.推动新能源材料高端技术研发。
依托现有镍产业基础,大力支持动力锂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瞄准未来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加快三元正极、磷酸铁锂双线联动建设,重点开发锂电新能源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产品。支持白平产业园的华友锂电新能源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尽快建设投产。
专栏2 新能源材料重点技术
加强锂电池材料研发,重点支持动力或储能电池用的高性能电池正负极材料、新型隔膜、电解液、锰酸锂、储氢、氢氧化亚镍等关键电池材料研发。加强太阳能电池材料研发,积极开发晶硅电池、硅基薄膜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太阳电池减反射玻璃、透明导电玻璃等材料。重点建设以电池级结晶硫酸镍、镍锰钴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等电池级用材料项目,拓展开发镍基合金材料,往新能源电池、含镍医疗器械等创新链产业链延伸。积极推动电芯制造、PACK封装、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航空航天电池、3C产品电池等下游高端产品研发。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能源、分布式能源、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在重点园区布局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推进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技术升级。抓紧引进高效柔性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等项目。
3.提升完善不锈钢精深加工全环节技术。
加快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建设。推进玉林高端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冶炼、轧钢、制品、研发、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精深加工产业技术链。
专栏3 不锈钢精深加工重点技术
重点研发基础不锈钢、高端不锈钢、不锈钢制管、不锈钢型材加工、不锈钢装饰制品、不锈钢橱柜、厨卫制品、卫生器皿、表面工艺品、锁具等产品。加快新型合金、高密度合金等材料的产业化应用,聚焦发展高强汽车板材、汽车动力系统钢材、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等高性能专用特种优质钢材;提升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性能及制备技术水平,开发生产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
4.升级铜基材精深加工终端产品技术。
重点开展铜带、铜箔、覆铜板、阴极铜、铜杆、电线电缆、铜合金、印刷电路板等铜材料加工产品的技术研发,支持开发电力电器设备、精密控制线缆、电机马达等终端产品。提前布局低氧光亮铜杆、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用接触网线、精密铜线系列、纳米铜线系列、大口径特种铜合金管材系列、精密控制电源线系列等金属新材料。
5.升级低压电器电机终端产品技术。
加快促进传统电机技术升级,重点发展熔断器、低压断路器、接触器、继电器、主令电器和自动开关、刀开关、刀形转换开关等低压电器。加快发展电动工具用电动机、家电用电动机、微电机及其他通用小型机械设备用电机、电容等。加强低压电机技术研发,拓展电子通讯器材、变压器、电表、低压电箱、框架万能式断路器、塑料外壳式断路器、小型断路器、接触器、配电电器、终端电器、控制电器、电源电器等上下游产业技术开发。
6.加强纺织服装高性能材料技术研发。
以玉林(福绵)生态纺织服装产业园、福绵牛仔休闲服装特色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载体,支持纺织企业发展家纺、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支持纺织企业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以服装皮革产品设计及加工、服装皮革服饰配件(及辅材)、服装皮革产品包装为主的服装皮革产业。
专栏4 服装纺织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高强缆绳、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7.提升绿色食品深加工技术。
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等“四个示范”。以优质稻、沙田柚、荔枝、沃柑、橘红、百香果、菠萝蜜、三黄鸡、陆川猪、林特产品等玉林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实施培育良种、优质繁育计划,建设一批农畜产品科技创新基地;提升粮油、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家禽等优特农产品的品质,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桂字号”“玉字号”品牌,建成一批上规模的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速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推动一批农产品传统优势企业进行理念更新、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加强食品非热加工、包装材料、在线监控等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特色水果灌装饮料、乳制品、畜禽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水平。
8.提高板材家具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围绕优势林木产业,加强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依托中国弯曲胶合板(弯板)之都—容县、林产大县博白县,推进板材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和退出制度,确保生产工艺和产品符合绿色环保标准,打造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多功能板材产品。
专栏5 板材家具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中高密度纤维板、轻质纤维板、超强刨花板、水性刨花板、弯板等,配套发展林化产品、塑胶制品、轻化产品。加快家具制造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办公家具、现代多功能家具、全屋定制家具、个性化橱柜、住宅精装家具,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9.提升黑白家电智能化水平。
依托玉林市黑白家电轻工产业园、北流市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玉东新区音响家电产业园等品牌园区,重点支持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微波炉、烤箱、冰箱、空调、影音设备,电脑信息产品、电子元器件、电子通信产品、电子教育产品、电子娱乐产品,以及热水器、电暖器、风扇、灯饰照明、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智能化升级。围绕黑白家电产业链固链强链,大力引进压缩机、电机、面板、集成电路和芯片等上游部件制造企业,提升模具、塑料配件、五金配件等配套能力,推动传统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持企业采用智能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高品质家电产品。
10.促进五金水暖与物联网技术融合。
依托五金水暖特色产业园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供排水系统、采暖系统、厨卫系统的水嘴、淋浴器、落水、便器配件、喷洗按摩浴缸配件、阀门、管道连接件等五金配件制造技术,配套发展精细化工、表面处理等技术。加强五金水暖产业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网络及遥控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的结合,广泛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温控器、中央控制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装置等技术和设备,为用户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11.提升中医药萃取技术水平。
以银丰国际中药港、福达国际香料交易中心、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为抓手,围绕广西中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南方药都和南国香都建设,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研发,开展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新药临床前研究,提高玉林市中医药质量监测、特色中医药标准制定、医疗机构制剂标准提升、生产工艺改进等专业技术服务水平,支持申报自治区级中药材(含香辛料)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玉林市“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改革为契机,完善“药食同源”商品以食品加工用途进口通关的便利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创新制度建设,探索“药食同源”新品研发。
专栏6 中医药重点技术
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与提取物,积极开发现代中药新品种和半合成药物,生物血液制品、中药提取原料药、海洋生物制药等。努力攻克中药制药提取分离技术、制剂以及质量控制、中药药用活性成分的结构改性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开展中药剂型改造,加强中药经典名方抢救和发扬光大,开发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等中成药及其制剂。优先研究基于固定剂量组合的中药和民族药现代化技术,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针对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
支持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研制,支持优势中药产品二次深度开发。建设鸡血藤、橘红、天冬等南药为主的中草药种苗培育及研发基地,充分挖掘现重点企业的研发潜力,重点扶持发展中药制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等细分领域,做强做优云香精、正骨水、湿毒清胶囊、鸡骨草胶囊等优质中药品种。
专栏7 发展药食同源产品
以“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改革为契机,加速“药食同源”进口商品按食品管理在广西办理报关清关手续。加快推进玉林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降低进口物流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以玉林市中药材(含香辛料)检验检测科技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载体,提供高效、准确的香料及其关联产品的质检服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探索形成“药食同源”商品以食品加工用途进口通关的便利化、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创新制度。开展“药食同源”相关产品研究开发,大力推动“药食同源”相关产品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玉林市作为八角、肉桂、沉香等名贵香料原产地及全国最大的香料集散地、交易中心、定价中心的优势地位作用,全力打造“南国香都”。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过程中的科技应用,大力推进食品快速检测、溯源追踪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监管等信息化支撑技术研究。基于通关便捷高效、风险可控和全链条监管的“药食同源”进口商品通关便利、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扶持3—5家试点食品生产企业在运用进口香料开展粗、深加工产业上做大做强。
(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清华同方项目建设,加强在红外交互式智慧大屏、电容交互式智慧黑板、信创全系列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一体机、服务器等IT设备的技术研发。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智慧政府建设。
专栏8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和数字化装备制造产品、高亮度LED发光器件、模组及成套应用产品制造业、3D打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化。把握5G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大力引进5G工业生产线、5G挖掘机、5G工业AR、5G AI智能机器人、5G签字臂等5G+应用产品。
云计算。依托玉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立玉林市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依托清华同方等重点企业加快推出云主机、云存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高端服务器等产品。
大数据。完善玉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与云计算大数据相关的玉林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项目。支持政府机构和企业创新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市民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示范。
2.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围绕新能源汽车和三电(电池、电蓄动、电工系统)核心零部件,加快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燃料电池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配件本地化率。依托玉柴新能源汽车公司、玉柴专汽公司、玉柴东特公司,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燃料电池技术。完善新能源特种车、商用车、乘用车及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链。
专栏9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整车。以新能源警用车、押运车、监测车、消防车、抢险救援车、厢式物流车、环卫汽车、城市物流车等专用车为切入点,逐步向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整车生产发展,利用整车制造平台扩大新能源汽车产品种类和规模,形成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体系。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强与高等院校、国内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新能源动力系统、电附件、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加强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电驱动系统、蓄能系统及其它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研发。
3.加快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
以龙潭城市矿产基地、龙潭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北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发。加快培育汽车拆解、废旧电池回收、家用电器回收处置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废水垃圾污泥处理、金属表面处理等环保节能产业。以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电镀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以节能灯具(灯饰)、热电联产、污水处理为主体的环保产业技术。着力引培清洁能源技术(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燃料),加强沼气及沼气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固体成型燃料技术等生物燃料技术开发。支持玉林节能环保产业园的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专栏10 循环利用产业技术
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重点开发再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资源再生利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资源化利用、废旧设备再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支撑。
1.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发展。
提高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质量标准、知识产权、大型仪器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研究支撑和共享服务能力。围绕检验检测认证、孵化育成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环节,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和辐射力强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加强与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开展联合试验孵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品牌孵化基地,推广“孵化+创投”模式,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建设集科技研发、人才交流和配套服务于一体,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
2.推动科技赋能商贸物流业转型发展。
进一步提升钢材、木材、矿石、中药材、香辛料、粮油、服装、肉食品、轻工产品、农产品批发等十大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培育一批大中型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商贸物流信息处理水平和信息交换能力,积极运用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效整合商贸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企业、快递企业等产业链关联方的物流数据,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查询、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积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提升分拣、运输、仓储、安检等作业效率和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实现货物全程可视、可测、可控、可追溯。
专栏11 生产型服务业重点
研发设计。围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领域,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培育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研发平台,重点建设机械、新材料、大健康、服装皮革等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检测服务平台。鼓励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
科技服务。重点围绕“5+6”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技术攻关。统筹市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领玉林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推进玉林重点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设以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技术融资、产业孵化、技术转移等为主体的科技应用服务基础平台。
互联网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探索建立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
现代物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快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进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设玉林机场航空物流系统,不断提升航空货运保障能力。
3.以数字赋能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牵引,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零售、文化、体育、旅游、家政等消费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依托金城广场、毅德商贸城、奥园广场等重点商贸载体,以及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玉林园区、广西华侨创意文化产业园、三环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创载体,积极发展网络直播、智慧超市、在线文娱等新零售、新体育、新文化消费业态,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实施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完善升级智慧旅游信息大数据平台,持续提升旅游服务、宣传水平,加快以数字技术打响“五彩玉林,田园都市”品牌。依托家政村村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家政”的家政服务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家政服务、培训、就业、创业共生发展。
(四)夯实乡村振兴技术创新基础。
1.提升智慧农业水平,打造科技助农玉林样板。
立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瞄准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科技攻关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加强温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以及高清摄像头、相机等监控设备等智慧农业监控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监测和预警体系,提高八角、沉香等具有玉林特色的领域精准化、专业化培育水平。加快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加强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设施等工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全程监管,增强农业安全性。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原则,按照“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推进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动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升级发展。依托园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科技赋能,培育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化星创天地建设,以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主体,带动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加强源头创新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企业研发中心。推进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3.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充实农业农村服务队伍。
以县(区)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推进“副市长+副县长+一县一业”市县领导联系推动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试点工作,支持县域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农业创新团队建设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科技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充实“三农”专家服务队伍,到县、乡、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加大乡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已返乡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种养大户、高素质农民等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科技培训。鼓励科技特派员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或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享受相关权益,鼓励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
四、融入粤港澳,做强创新源,打造两湾融合发展动力核
聚焦企业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库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发挥高新区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集聚整合创新要素资源,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持续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推动创新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构筑强磁场,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
1.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聚焦建设“四强两区一美”两湾先行试验区的奋斗目标,结合“5+6”产业链布局需求,充分发挥玉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助力装备生产技术优化升级。加快5G+数字化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玉柴内网网络标杆试点示范、玉柴5G+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推进重点平台提能增效,支持北流建设升级为国家级日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国家级低碳智能商用动力创新中心建设,激励更多市级平台升级为自治区级平台、自治区级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鼓励平台载体加快“上云用数赋智”进程,运用大数据、GIS、云计算等新手段提升企业孵化精度,支持重点领域“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智慧工业云与制造业核心软件等研发与应用示范,加快建成国家新型基础设施“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玉林),提升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参与两湾先行试验区建设,深化与区内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联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
2.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效能。
积极构建“研发中心—中试平台—转化带—示范区”相结合的多层次、全体系成果转化载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中试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新区建立“一心一园一基金”模式,通过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打造一个产业园、设立一个专业基金,畅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通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一批科技咨询公司和新型研发机构扎根服务玉林,推动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生态化、平台化的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交易”为重点,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建立科技信息大数据库,提升信息发布、市场评估、咨询辅导等专业服务水平,推动更多成果转化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新动能。搭建玉林与大湾区商会合作机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开展面向东盟的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标准化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咨询机构到玉林设立分支或开展柔性服务。
3.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体系建设。
积极构建高水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孵化链,引导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集成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引导孵化器向重视服务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方向升级,再争创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孵化器,重点支持玉林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孵化器。鼓励支持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家等投资建设各类孵化机构,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开展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玉林分中心建设。围绕粤桂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新技术供给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大湾区就近共建孵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就近、就地产业化。结合玉博会、药博会等有全国影响的展会,积极参与和创办高能级创新创业赛会和创业训练营,发掘和孵化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借会借赛推动一批高科技企业项目和人才团队落户玉林。
专栏12 “创新创业”孵化工程
新型孵化器建设工程。利用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玉林。
专业孵化器优化建设工程。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将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玉林市全民创业示范孵化园、玉林市微型企业(师院)孵化园和玉东新区全民创业孵化园等建设成为专业孵化器。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程。构建以大湾区研发为支撑、玉林产业化落地为方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到2025年,转移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二)打造新优势,合力建设高品质创新功能区。
1.聚焦高新园区,发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作用。
强化高新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高新区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重点,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内部研发平台、试验平台、协同制造平台、供应链、投融资资源及技术人才,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发展,打造具备强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和供给体系。设立高新科技孵化基地,提升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质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大力支持玉林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玉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核心,重点聚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相关企业,不断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成果,引导农业科技成果入园孵化和转化,吸引高科技农业企业入园,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辐射带动、产业提质上取得明显突破。
2.聚焦特色园区,推动高科技企业集群化发展。
以广西机械工业“二次创业”“工业振兴三年行动”为契机,推进新能源商用车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打造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和广西(北流)轻工产业园等特色工业园区。围绕特色轻工园区“亩产倍增”目标,依托“三企入桂项目落实、行企助力转型升级”行动,引进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全力推动制造业赶超和轻工业振兴。
专栏13 十大重点园区建设
广西先进装备制造城(玉林)。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内燃机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军民融合产业、节能环保、商贸物流等产业。
龙港新区玉林龙潭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新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特色农产品加工,培育现代物流、科创服务、医疗康养等产业。
广西玉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健康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等产业。
玉林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中药制药、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制造业、生物制药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
广西玉林(福绵)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服装水洗、印染、服装辅料、纺织制衣、装配式建筑、现代绿色建材、PC构建等产业。
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
博白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工艺品制造、林产品加工、健康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广西玉林市新材料生态产业园。重点发展健康食品、新材料、林产化工、新型建材、碳酸钙产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
容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电子信息、林产化工、现代物流、皮革皮具、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
陆川县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健康产业、机械制造、绿色建材、新材料、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
3.聚焦创新浓度,切实提升园区科技服务效能。
全面构建“双创”生态,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园区孵化器。强化园区土地保障落实工作,通过“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新产业、新企业提供充足生产研发空间。完善技术共享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建设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伙伴型园区。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过程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交通路网、给排水管网、供电线路、通讯、污水处理、标准厂房等设施的智慧化水平。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提高园区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贡献率,让“寸土”生“寸金”。
(三)赋能活力体,加快打造企业发展梯度矩阵。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目标。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标准、培育机制和扶持政策,支持基础好、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团队、科技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企业入库培育,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激励政策,通过共建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龙头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梯次发展;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步伐,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在细分行业占主导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催生一批瞪羚企业、行业“小巨人”、隐形冠军。
2.实施传统企业二次创业计划。
围绕“5+6”产业链升级,增强新技术研发应用,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品牌等,推动传统优势企业高新化转型。加快新业态发展,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包括产品、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生物医药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扶持玉药、大参林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和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银丰国际中药港、福达国际香料交易中心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新型交易市场。围绕装备制造高端化发展,在内燃机、新能源材料、铜基新材料、不锈钢、低压电机、机械制造、智能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生产格局。围绕食品加工突破发展,支持南方黑芝麻糊等知名食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品迭代、品牌焕新,研发出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兼具年轻态、时尚感、高效便捷的新产品,打造健康绿色食品产业高地。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围绕“5+6”产业链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加大培育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梯队,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国家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行业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提升共性基础技术研发能力。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面向新需求、新场景的研发导向,支持硬科技、前沿科技、新经济、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专业高效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和参与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经费投入、科研组织等方面的主体作用。
(四)筑牢人才链,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氛围。
1.完善产才融合的人才引进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的主体作用,突出“产创融合”“产才融合”,推进产业链招商与科创人才引进协同并进,探索构建“引进一名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路径。依托“两湾”融合人才工作站,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建立异地研发机构、“人才飞地”等方式,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有重大发明和重大技术创新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农村特殊专长人才创业培养工程”,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造就更多“玉林工匠”。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家精英成长促进工程,支持企业家积极开展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打响“玉见英才”品牌,把握后疫情时期人才“回流”契机,实施高端人才“归玉”行动。注重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实施“玉生回归”工程。
2.完善各方联动的人才培育机制。
积极培育壮大高技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5+6”产业链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统筹、企业参与评价、研究机构支持联动、职业院校联合培养的人才协同培育新机制。完善人才遴选培育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参与的人才举荐机制。依托重点产业项目、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支持玉林技师学院、广西医科大学玉林校区等高校院所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构建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培育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产教融合培育基地,推动玉林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构建“实训+科研+创新创业”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区。
3.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政策体系。
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引入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备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按照“引进一个、论证一个、落地一个、支持一个”的动态认证模式,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论证支持。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广“协议工资”等引才方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才同行评议机制,突出评价研究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
4.加强优质高效的公共配套服务。
坚持人才多元化、需求个性化、服务精准化,推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档升级,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评价认定、项目申报、安家落户等方面的高效便捷服务,持续提升玉林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加对人才引培、科技研发、融资担保和场地租赁等方面的资助奖励,形成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资助奖励体系。落实自治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奖励制度,协助优秀人才参与国际、国家、自治区的荣誉奖项评选。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海内外科技人才工作提供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五)改革再深化,完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动能。
1.优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
深化科技项目立项、过程管理、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健全政府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建立全覆盖、全流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管理理念思路、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人员素质,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健全以企业行业出题、科技答题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提升企业在重大项目设计中的参与度。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财政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对实施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的科技项目实行定向委托,健全科技项目库和成果库。建立多方参与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论证机制,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活力激发、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行先试。改革科技产权制度,探索形成充分肯定科研人员个人努力、兼顾国家和机构利益的知识产权制度。
2.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
全面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推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动发展,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挂牌交易、公开拍卖与成交信息公示制度。强化技术要素市场评价机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技术入股,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业。健全技术要素市场定价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对技术要素的引导作用,搭建技术要素价值发现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探索技术要素共享使用机制。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创新资源跟着平台载体走、与研发投入紧密挂钩的资源配置机制。
3.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围绕科技人才的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合理流动,系统推进科技人才管理机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支持机制,充分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建立人才举荐制度。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试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争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试点。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打通人才跨所有制流动通道。
(六)彰显软实力,形成科技创新服务强效支撑。
1.提升科创治理能力。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重大人才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科研诚信管理,完善科技项目、科研经费全链条监管机制。根据自治区要求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建立科技成果决策尽职免责机制,将成果转化情况纳入科研单位分类评价体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机构领导人股权奖励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推动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企业使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网络化、智能化新型交易市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培科技中介人才队伍,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服务链,打造科技服务业品牌。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快形成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专利保护和标准互动支撑机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领域打造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专利转让、许可、股权化和资本化运营。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吸引一批立足玉林、辐射西南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探索开展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保护平台建设。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机制、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维权援助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
3.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加强企业融资需求摸排,用足用好“桂惠贷”“惠企贷”等政策支持,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自治区投资引导基金等,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和企业。充分发挥创投基金带动作用,研究出台贷款风险补偿、贴息等政策;依托玉林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支撑推进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提高不同生命周期、细分产业、创新能级的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和可得性。深化企业上市融资激励机制,支持已进入自治区、市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
(七)助力双循环,开创内外协同创新发展新局。
1.加强融合加速推动两湾科技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合作优势,深化与大湾区的创新协作,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交流机制、重大项目承接与科技创新服务促进机制,推动创新人才、技术成果、资本要素导入玉林,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南地区延伸拓展、面向东盟国家创新辐射的重要通道。积极推行“大湾区总部+玉林基地”“大湾区研发+玉林制造”合作模式,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和大湾区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互设“创新飞地”,共建离地研发联合体和众创空间,合作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玉林市重点开发园区与大湾区品牌园区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示范基地。建设“两湾”产业融合孵化器、驻点招商中心、转移企业公共留守处、人才引进基地、驻外商会服务中心“五合一”中心,打造以商会总部和服务中心为职能的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2.扩大开放力度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协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大国、关键小国和节点城市在重点领域的创新对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聚焦数字经济、特色农业、中医药、海洋、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创新载体、技术转移转化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交流,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创新高地。借助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以及广交会、高交会、东博会、玉博会、药博会等全国性会展品牌,双向匹配创新产业资源,支持企业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建设,实行更大范围的开放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品牌企业的先进技术,探索开展技术精准对接、转移转化及落地服务,积极融入国际创新链。
(八)指向碳达峰碳中和,绘就绿色低碳生态美丽画卷。
1.以低碳科技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制造、化工、冶炼、医药等碳排放重点行业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强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碳中和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提供低碳环保技术解决方案。大力鼓励开展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围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等技术、工艺和生产装备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
2.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度。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空气、土壤、固废等的预警预报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聚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研究,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及绿色开发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围绕自然资源立体协同调查监测及智能化监管技术、自然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技术、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优化及其规划实施监督和动态监测进行技术创新,推进节能环保设备研制与应用。加快固废治理技术研发,加强电子废弃物、城市垃圾、有色金属危险废物、大宗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九)展现新颜值,深化科技惠民富民崭新实践。
1.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服务,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瞄准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交通、城市安全和城市服务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公安、智慧政法、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金融等深入发展。充分发挥玉林市企业服务综合大数据平台功能,推进为企服务效能。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完善和应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数据库和覆盖市、县、镇三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全时段、全方位覆盖。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食品安全、科技强警、消防关键技术等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生产安全事故预防理论研究、职业健康科研、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防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工作。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支持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助残智能穿戴等,以数字化手段细化残障人士服务,深化科技助残、智能扶残的应用,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2.提升科学普及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创新氛围。
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全域科普全领域协同行动,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科普服务机制。依托和开放各类图书馆、科技教育基地、博物馆、重点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发挥玉林市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展示中心和创新交流平台的功能,推动VR、AR、MR等技术深入应用,创新优质科普资源的汇集、开发、应用和推广方式,提升科普资源供给能力,打造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城市地标。结合新闻发布、经验交流、现场展示、培训宣讲、举办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深入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创新政策,讲好科技创新故事,使各类政策应知尽知、应懂尽懂、应享尽享。
五、激发能动性,强化全保障,形成支持科技进步新合力
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在尊重企业科创主体和市场需求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科普成效、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评价体系、强化监督考核、坚持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针对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定期召开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完善党领导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成立“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崛起”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对接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科技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到底。根据本规划提出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制定各对应部门的工作方案。由市科技局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各园区要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安排,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二)强化责任落实。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等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细化目标任务,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全力推进规划落实。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指标通报“红黑榜”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凝聚共识,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监督,共同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科技投入。
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综合运用财税手段,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降低研发综合创新成本,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出台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政策措施,放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方式,研究出台市本级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
(四)完善评价体系。
对标国家要求和发达地区高效科技评价体系,及时找准差距、完善措施,加快完善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将重点目标任务相关指标考核纳入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的综合绩效考核。在加强科创人才培养、提升双创平台品质、优化创新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内高端智库、研究院等建立长期的科技战略咨询合作关系,支持第三方积极参与对我市科技发展情况的分析评估。
文件下载: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玉林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docx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